■ 本报通讯员 陈秋良
奏响贵州水电开发 第一曲凯歌
“巍巍青山,山傍碧水水照山;滔滔长河,河围千家家护河。”贵州红枫电厂猫跳河梯级电站始建于1958年,完成于198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建设最早的梯级水电站之一,为我国梯级水电大规模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8年,一万多人组成的建设大军陆续开赴红枫电站施工。当时,猫跳河边广泛流传着一首自编的歌谣:“斩断千条河,削平万座山,英雄立大志,为了祖国早日实现电气化。”经过一年多苦战,他们搬掉了数座山头,筑起了一座横跨猫跳河,长390米、高52米的木斜墙堆石坝,一座碧波荡漾、岛屿众多、蓄水6亿多立方米的人工湖——红枫湖展现在贵州高原中部,造就了当时坝高全国第一、贵州最大的水力发电站,由此打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水电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1960年2月,朱德同志拄着拐杖视察猫跳河。有一首民歌记载着这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朱总司令夸职工,艰苦奋斗惩腐恶;因地制宜创大业,石坝高耸甚巍峨;岩溶地区修电站,堪称敢想又敢做……”朱德同志的热情鼓励,给建设者们增添了无穷力量。当年5月29日,红枫电站竣工发电。
青石垒砌的堤坝坚固整齐,堤坝两边上下的人行石台阶,钎印笔直如线,接口工整,做工十分精致。在坝底,一座两层楼的钢混平顶房是当时电站最早的办公场所。如今,站在屋檐下,看着坚固的护栏与白色外墙,仍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在这里奋斗的热闹场面。在60年风雨中,小平房记录和见证着建设者们坚守的岁月和默默的奉献。
红枫电站竣工发电后,建设者们又匆匆收拾行装、挥师出发,投入到猫跳河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电站建设中。凭借红枫电站建设的经验积累,后来在猫跳河上又建成修文电站、百花电站。两个电站相继投产后,1966年,红枫电厂发电量占贵州电网的77.6%。1971年2月,第四级窄巷口电站竣工,1980年7月第五级红林电站竣工,1974年7月第六级红岩水电站竣工,使猫跳河梯级水库总库量达8.32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达23.9万千瓦。在设备简单、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的年代,红枫电站的建设,为贵州水电开发创造了宝贵经验,为猫跳河下游电站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成就了红枫水力发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史。
水电的大力开发,为贵州于1986年实现县县通电、1999年实现乡乡通电、2007年实现村村通电、2009年实现户户通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岩溶上建起的 坝型博物馆
腰斩猫跳河,力克喀斯特地貌,贵州公司红枫电厂作为新中国最早开工建设的第一批水电项目和国家“一五”重点项目,在黔中厢状峡谷内,画水为梯,打破了苏联专家“在岩溶地区不可能建高坝”的断言,梯级6个电站风格迥异,被水电界誉为“水电坝型博物馆”。
猫跳河流域梯级六座电站分别为红枫、百花、修文、窄巷口、红林、红岩电站,六个电站六个大坝坝型各异,唯一性、独特性特征显著,被编入水电院校水利教科书。
一级红枫电站大坝是国内唯一的木斜墙面板堆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同坝型中最高的一座。在世界各个大坝木面板逐渐过渡为混凝土面板的大趋势下,红枫电站仍保留着大面积具有防渗功能的木斜墙,是水工建筑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二级百花电站是我国最早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开创了国内大规模建设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先河。三级修文电站处于岩溶地区,坝址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曾有国外专家断言不可能修建电站,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敢想敢干,选定“混凝土定圆心单曲拱坝”,并于1961年7月成功建成投产。修文电站的坝身泄水方式为厂房顶滑雪道式泄洪,是拱坝特有的一种泄洪方式,作为典型案例被列入高等学校教材《水工建筑物》。
修文电站的职工介绍说:“在电站工作了近四十年,汛期修文电站泄洪时,下泄的水流从泄洪道里一跃而起,气势极为壮观,百看不厌。”四级窄巷口电站独特结构的双拱坝和枢纽布置形式,世界少有,也为我国在中小河流深覆盖层狭谷地区不清基修建轻型混凝土溢流坝开创了新途径。五级红林电站大坝为“混凝土溢流式重力坝”,重力坝是在人类修建堰、坝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坝型。六级红岩电站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该工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设计表扬奖”,“拱坝应力分析法的改进”一项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孔溢流双曲拱坝”和“拱坝应力分析法的改进”两项荣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
1991年,猫跳河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红枫电厂猫跳河梯级电站六座大坝经受了洪水侵袭,安然无恙。60余年过去,这些大坝依然傲立在黔中秀水之上,犹如一座座丰碑,滔滔江水就是她的铭文,见证着贵州乃至全国水电开发从起步到辉煌的历史。
擦亮地企融合的 工业遗产名片
六十年前,猫跳河流域的工业生产几乎是空白。随着红枫电站的兴建,开发矿产资源的林歹矿在清镇甘沟建立,继而清镇发电厂、贵州有机化工厂、贵州化肥厂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在红枫湖畔拔地而起。如今,湖畔工厂林立,成为贵州中部主要的工业区。红枫湖和百花湖将猫跳河枯水期流量提高10倍,解决了河源地区枯水季节流量偏小的问题,为沿湖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用水。可以说,红枫电厂的建成极大激发了地方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满足了当地百姓长期以来对猫跳河改造的期待,这从广为流传的歌谣便可以看出:从曾经的“猫跳河,猫跳河,穷人眼泪有几多,水在河中流,人在岸上愁”,到建成后的“电站建成好处多,荒山变成鱼儿窝,流水当煤来发电,猫跳河变金银河”。
红枫电厂猫跳河梯级电站建设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基础上,合理组织建筑、道路、设施空间,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造就了从红枫电站宏伟磅礴到红岩电站蜿蜒婀娜的综合景观带,被誉为“流金溢彩的艺术长廊”。因红枫大坝建设而形成的红枫湖,是贵州高原第一大湖,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大小19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喀斯特地质特征又赋予其绚丽多姿的溶洞,形成许多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北湖的岛、中湖的山、南湖的洞、后湖的湾,构成一幅幅秀丽的画面,山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洞、洞中有水的“四绝”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工业生产能够带来经济活力,那么,工业遗产则可彰显城市文化、塑造符号意义、聚集文化财富。借助工业元素和遗迹,打造工业遗产景观及衍生品牌,对进一步提升企业融入地域经济发展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红枫电厂为做好工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建设工作,采取加强保护管理的有效措施,创新工业遗产利用模式,依托独特工业文化,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实体水电博物馆,开展科普、科研、研学和培训,广泛宣传新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历程,提高工业遗产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工业文化蓬勃发展。红枫电厂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地区转型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创建区域一流“水电+”(发电、生态、供水、氢能发展等)标杆企业主线,加快推进“生态贵阳红枫流域风光水氢储五位一体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落地落实,加快建设猫跳河流域百万级“风光水氢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