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军炎
临近端午,想起小学时过的端午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并不富裕,过端午节过什么节都想着终于能吃点好的。包子、粽子、鸡蛋,都是自己家的。包子一般是糖包,跟现在的比,不够大、不够松软、不够白。粽子多是碱水的,也有红豆的,吃粽子要小心点儿,粽叶别扯破了,要留着下次、下下次用。蛋是自己家鸡鸭下的,水煮蛋,忘了用什么染红蛋壳,反正不是化学颜料。蛋红红的,圆溜溜的,象征日子红火圆满。
端午那天,房前房后到处跑,见到同伴就要迎上去碰下蛋,看谁的够硬。蛋两端,尖的为头,圆的为尾,碰蛋时用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轮流比碰。碰破了也不难受,有蛋吃了,那一天怎么也要享用四五个,再多的话家里不给,说吃多了伤食。咸蛋也会做些,日后好下饭。煮好的鸭蛋放盐水里浸泡一个月就有咸味,再浸泡上半个月,蛋黄就会流油了。那时没见过哪家吃皮蛋的,人造蛋我倒是吃过,邻居给的。那时,杂志上有做人造蛋的广告,用豆子做的吧?这条致富路在我们那行不通,家家养鸡养鸭,人造蛋哪有销路?
网上看到介绍,碰蛋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在男女双方对唱到相爱的时候才举行的。事前,参加歌圩节的青年男女,备有各种颜色染成的熟蛋,装在丝线网里吊在胸前。碰蛋时,双方把蛋拿在手里,碰破一个又一个,一面还唱结交定情的情歌,很浪漫。
当然,也不知道屈原,语文老师没给我们讲过。关于屈原,我是上了初中从一些课外书上零零星星读到的。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告诫我们不要不明是非、随波逐流;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提醒我们不应朝秦暮楚,要忠于祖国;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强调民生为本,人民就是江山……他的《离骚》《九章》《哀郢》等诗篇,我略知道一些。他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0多个什么和为什么,涉及天事、地事、人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个端午,我要怎么过?我想静下来读下《天问》,看看屈原那些问题都有答案了吗?
(作者单位:江西丰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