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福哲
“这个新闻里人物的行为违反《安规》了!”看着电视屏幕正在播出的画面,我不禁脱口而出。
这是今年5月中旬某权威媒体播出的一则宣传先进人物的新闻。画面中的人物长发及腰,她不仅在进入生产现场时不穿工作服、不戴安全帽,甚至在操作转动机械时也不戴工作帽,任凭长发随风飘舞……新闻画面倒是很唯美,但进入生产现场不戴安全帽、操作转动机械时长发辫子不盘在帽内等行为都明显违反安全规程,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就拿这个似乎很普通的安全帽来说,虽然看着很小,但所起的保护作用却很大。
众所周知,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头盖骨上部最薄处只有两毫米左右。一旦头部受到外力击打,就可能引起颅内出血、脑震荡、脑膜损伤、颅骨碎裂等严重伤害,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正确佩戴质量合格的安全帽不仅可以保护作业人员头部免于受到坚硬物体磕碰和挤压,还可在受到高空坠落物体击打时,瞬间把巨大冲击力分解到头骨整个面积上。同时,利用帽体的特殊结构:外壳、内衬、软垫、栓绳等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允许的结构变形,将大部分冲击力被吸收,使最后作用到头部的冲击力降低到很小范围,从而起到保护头部不受伤害或降低伤害的作用。所以,进入生产现场或其他危险场所,一定要正确戴好经检验合格的安全帽。
那么,卡夫卡和安全帽有什么关系呢?说来你可能不会想到,世界上首个民用安全帽就是奥地利的弗兰兹·卡夫卡发明的。没错,就是那个写出了名著《变形记》、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卡夫卡。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的1908年,彼时,卡夫卡在一家工伤保险机构任职,负责对意外事故中受伤的工人进行调查,确定相应保险赔偿金,所以,经常会遇到很多被高空坠落物砸伤头部的工人。面对一个个血淋淋的事故案例,他倍感痛惜,常常陷入沉思:有没有办法能够事先做好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类似事故发生呢?
一天下午,卡夫卡像往常一样在广场散步,一边看着鸽子和游人嬉戏,一边构思着自己的文学作品,偶然发现旁边有几个工人正在清理鸽舍,奇怪的是,虽然当时天气晴朗,也没有任何风雨欲来的征兆,但他们都穿着雨衣,这是为什么呢?他走过去提出自己的疑问。工人告诉他,这是为了预防上空落下的鸽粪。原来如此,卡夫卡恍然大悟。他看着忙碌的工人若有所思:为了预防鸽粪落到身上可以穿着雨衣,那为了预防头部受到伤害该怎么办呢……他由此受到启发,联想起古代战争中战士们戴的头盔,于是脑洞大开:这个东西既然能防范刀枪子弹,肯定也可以戴在工人头上用来防护!于是,他以军用头盔为原型,加以改良创新,找匠人制作出世界上“首款”民用安全帽。
据说,卡夫卡的安全帽问世后,钢铁厂工人每年因事故死亡的人数首次降到千分之二十五以下。1912年,为表彰在工人安全与赔偿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政府授予他年度安全大会奖金。
后来,人们又对安全帽的结构进行多次改良创新。例如,受啄木鸟大脑特殊“防震”结构的启发,在安全帽里面加设柔软的内衬和保护圈带。科技日新月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创新改变,安全帽发展到现在,结构复杂了许多,愈发完美和安全:半球形的帽壳光滑而坚固,材质富有弹性;与帽衬之间留有缓冲空间,可以分散受到击打瞬间的冲击力;帽带和锁扣装置起到固定作用,可以防止帽体移动和脱落。
安全帽和卡夫卡的故事讲完了,是不是感到意犹未尽?那不妨再读一遍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他的《审判》《城堡》《乡村医生》等优秀作品,感受一下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和大师的风采。最后,在第23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之际,让我们一起向安全帽的发明者致敬,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遵守安全条例和操作规程,为家庭的幸福美满、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筑牢每一道安全防线。
(作者单位:国电电力盘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