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今年投产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在发布报告时指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的第二、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可再生能源清洁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际能源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我国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力度,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还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张益国表示,下一步,我国将有序推动主要流域水电开发,加快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力度;还将加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等调节性电源建设,全力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常规水电在建规模约3000万千瓦,双江口、叶巴滩、玛尔挡等电站建设持续推进,金沙江、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已建、在建开发比例超80%,流域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呈现大基地化趋势。2023年度,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份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总规模近2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方面,电化学储能项目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在建最大电网侧储能电站开工,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加快建设。
报告预测,今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产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常规水电、抽水蓄能投产规模均达600万千瓦,抽水蓄能运行总规模将增至5700万千瓦。风电增长迅速,预计并网装机容量约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预计新增约1.9亿千瓦。
报告显示,我国将加快推动水风光一体化等新模式的发展,实现多种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协同,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依托水电的调节能力,带动流域周边风光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可以实现多能互补发展,形成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格局。
目前,我国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黄河上游等主要流域布局十大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我国首个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已印发并启动实施,全国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发展加速推进。预计到2035年,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800万千瓦。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表示,下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完善适应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的调度运行机制以及电价政策等,将有助于构建100%可再生能源生产输送消纳体系。
此外,大型风光基地、光伏治沙、“农业+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可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是水电总院连续第八年编写的重要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本次报告打破以往分能源品种纵向分析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尝试以资源、开发、建设、利用、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国际合作等系统全面、突出重点地呈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