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光宪
2010年底,我被抽调到盘山公司史志办编写公司志,这是一个复杂又严谨的工作,面对的是浩瀚庞杂的档案。为了充分收集筛选资料,我长时间泡在档案室,接触最多的是档案室主管孙咏梅。
我本以为,所谓档案主管,不外乎是将大家送来的文件资料分类登记保存就好,甚至我想着,这真是一份轻松的美差,带着这份肤浅的认知找到孙姐,然后……我的认知被颠覆了!
在走完借阅手续等流程后,孙姐带我打开档案库,房间里一排排密集架,紧密整齐地排满档案盒。虽然,我想过一个熟练的档案员会很熟悉自己管理的档案位置,但当孙姐按照我的需求熟练查找案卷时,她的操作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我需要的基建档案起始于1982年,太多的案卷浩如山海,而孙姐像它们的老朋友,用我难以想象的速度按照档案号将它们抽出来给我。
半年的时间里,我通过查阅公司基建档案,游走在十几年的时间长河,引路人是孙姐,我在她身后跟随,记录那些年公司发展的脉络,桩桩件件,遥远而清晰。半年过后,我对孙姐有了更多了解,更钦佩她的工作能力和行事风格。面对我的需求,她不厌其烦,却也坚持原则。她很认真,对待借阅、归还等手续一丝不苟。通过和她打交道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档案管理,实则工作繁琐,除了类目清晰,还要注意案卷存放的环境,温度、湿度,甚至有可能给案卷造成损伤的小虫子都需要关注。“档案管理最重要的是提供利用,对档案利用的价值研究才是档案员最需要做的学问。”孙姐笑着对我说。
还有两年退休的孙姐是公司真正的老档案人,同事交替轮换,她却一直守着这块方寸之地。1996年底开始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她,回想起当年的日子,恍如昨日。从当初的满脸青春到如今的成熟稳重,二十几年的流光岁月让她成为档案管理的佼佼者。
我问她印象最深的有难度的工作是什么?她说,成为档案员不久,就开始接收两台机组竣工档案。承担新工作之初,就接收这么复杂的档案资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那些日子,她每天忙着开展施工、文书、声像等档案的收集、整理、组卷、归档、提供利用,不停地建档、归档、存放、保管,她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繁杂的文件资料是她在这个新世界里唯一的朋友。那些从1986年开始的档案资料,是她一册册整理装订、手写封皮的,每一册案卷都浸润着她的体温和心血。
2007年,她通过天津市AAA管理认证的机会,向天津市档案局的老师学习,着手编制“全宗档案”。孙姐叫它“管理档案的档案”,内容涵盖全宗情况、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与销毁、档案保管、档案统计、档案编研利用、档案信息化及设备、档案工作及目标管理、档案工作成绩等10大项34小项内容,就如同一部细致的档案索引,给庞杂的档案管理工作编制一个清晰的目录。她在聊这些的时候,总是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这区区档案室,无处不在的是小小档案员的责任心,尽职、严谨自古便是兰台人的符号,而这些符号也成了孙姐工作中的印记。一隅之地,内有乾坤,那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汇入了时间和空间,还有档案人稳健的足迹和流淌的情感!
(作者单位:天津公司盘山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