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历史上有名的变法 2024年07月19日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取得优势地位,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其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提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整止私斗。在经济上,提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在军事上,提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在经济上,王安石变法主要实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从而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在军事上,变法推行保甲法,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来源:《中国历史》)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