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韩宏健
七月流火,炎炎夏日抵挡不住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国首个GWh级熔盐储热耦合煤电机组热电解耦项目正在安徽公司宿州电厂掀起施工建设高潮。
熔盐储热耦合煤电机组热电解耦,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新项目,将为这个老厂带来全新的发展优势,实现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宿州电厂是宿州市供热专项规划的唯一热源点,也是皖北地区最大且唯一实现工业、民用供热的热电联产企业,现拥有2台350兆瓦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随着新能源占比持续攀升,给传统的火电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煤电机组必须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宿州电厂煤电机组作为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和“调节器”,也面临着调峰和启停变得比以往更加频繁的压力。
如何在新时代新发展新征程中走出新的转型发展路?如何突破传统火电的限制,扩大供热战略辐射影响力,提高变革创新能力?答案就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由安徽公司实施、新能源院研发的《基于熔盐储热的煤电灵活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采用高低温双罐熔盐储能系统,利用燃煤机组抽汽加热熔盐技术,以满足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及深度调峰运行灵活性要求,可有效解决宿州电厂机组供热、供电难以兼顾的现状,提高安徽公司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
该项目是集团公司2023年重大科技项目,并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今年1月21日,项目在宿州电厂正式拉开建设大幕。宿州电厂多方积极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参建单位优化项目人员配备模式,强化施工组织、施工流程,合理安排人、机设备,增大工作面、增加施工班组,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加快施工进度。
熔盐储热技术在煤电机组的成功应用对于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经测算,项目建成投用后可使宿州电厂2台35万千瓦供热机组顶尖峰达到最高发电额定负荷,满足310吨/小时最小供汽量运行15小时和410吨/小时最大供热量连续供热9小时要求。在连续保障工业供汽同时,可增加深调能力至30%额定负荷以下,带供热条件下的发电机组最高负荷也可由80%提升到100%额定负荷,将全面提升供热机组尖峰发电能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