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刘运武
浙江乐清湾江厦港上,一条大坝横跨南北,几只白鹭从天空飞过。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能发电站,也是我国最大潮汐发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坐落在此。潮汐发电的动力来源是月亮引潮力造成的潮汐运动,因此,这座电站被亲切地称为“月亮使者”。
“月亮使者”的故事可以从上世纪70年代讲起:累计参与包括“86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技研发课题7项,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20余项;“全功能三叶片灯泡贯流潮汐发电”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后续开发建设万千瓦级潮汐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
艰苦创业 勇克时艰踏浪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的《中国地理》(初中下册)有这样一段话:“我国沿海的潮汐可以用来发电,但是现在还没有很好利用,只在浙江省温岭县江厦有一小型试验站。”这里写的就是江厦潮汐电站。
1972年3月,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建设江厦潮汐试验电站,重点围绕潮汐能特点、潮汐机组研制、海工建筑物技术问题研究和综合利用等四大方面展开,并将其列为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建设初期,正值动荡岁月,条件十分艰苦,“通讯靠吼、牛拉人扛”。面对当时潮汐能开发经验欠缺、设备物资匮乏、基础建设能力不足、施工制造工艺落后等重重困难,潮汐人不惧艰难困苦勇做弄潮儿,化落后之“痛”为实干之“力”,逐项攻克难关。
1980年5月4日,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潮汐发电机组在电站正式投产发电。《人民日报》刊发了标题为“我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发电”的报道。它的投产发电作为世纪大事,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铭文中。至1985年底,电站5台机组相继完成建设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至此,我国首座双向潮汐能发电站在浙江温岭江厦港上正式建成。“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获第二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10月,在电站6号基坑上,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研制而成的新型机组顺利投入运行,圆满实现潮汐发电机组正反向发电、正反向泄水和正反向水泵抽水的六工况运行,正反向水力效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先后荣获水利部科技进步最高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科技强企 披荆斩浪立潮头
2005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潮汐能开发利用作出重要批示:“潮汐能开发利用符合发展方向,我省又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虽一时不能成为主要能源,但从现在起应推动潮汐能的开发,使其走在全国前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是以什么方式走上长征路,不变的是心底那份毅然决然的坚定与执着。潮电人秉持老一辈“不惧艰难困苦勇做弄潮儿”的革命斗争精神,迎涛斗浪勇立潮头。
在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之后的几年里,这座电站先后完成1至5号机组共31项重点技术改造,特别是监控系统的成功改造,标志着电站由原来的常规继电器控制方式全面进入计算机自动监控新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增强新技术运用开展机组大修,3至5号机组出力实现较大提升、振动大幅下降,机组绝缘等级提高至F级,电站安全文明生产水平和综合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为继续推动潮汐发电技术进步,电站积极申报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开展新1号三叶片潮汐机组增效扩容改造。作为国际首次工程应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电站联合清华大学深度调研合作,通过对叶片包角、厚度和进出口叶片安放角的组合策略优化,最终实现了叶片控流能力的提高。2015年8月,新型三叶片灯泡贯流潮汐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升至4100千瓦,筑起了新的里程碑。
新1号机组成为世界首例在役全功能三叶片灯泡贯流潮汐发电机组,填补了我国潮汐发电机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巩固了我国在灯泡贯流潮汐发电从技术研究、机组设计制造到电站建设运行全方位的领先地位。新1号机组改造项目创新亮点频现,入选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发展报告》,获得全国电力创新技术一等奖、“全国优秀海洋工程”荣誉称号等多项荣誉。据此而参与申报的“双向潮汐机组水力开发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科研成果捷报频传,为我国潮汐能利用储备了机组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潮汐能开发利用的领先地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我国建设万千瓦级潮汐电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国重器 涛声澎湃弄新潮
作为世界领先的潮汐发电工程,江厦潮汐电站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第五集《布局海洋》篇中展露英姿。震撼的画面、令人心潮澎湃的强国利器,在社会上引发新一轮的中国工业热,“月亮使者”的魅力激起阵阵潮鸣。
位于潮汐电站内的潮汐发电展览馆门口,挂在墙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金色名片,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在牌匾的正对面,那台承载着诸多荣誉的潮汐电站原1号机褪去面纱,从海下来到陆上,运行30多年的它已无法满足科研和生产任务,光荣完成历史使命,被拆除后的整机按原状陈列安装在潮汐发电科普教育基地。
“它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承载了潮电人的梦想与光荣。是它陪伴我们度过了大半职业生涯,我们彼此见证着潮汐能研究的点点滴滴。现在每天上班依然可以见到它,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开心。”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电站副站长葛金国感慨地说道。
电站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积极展示潮汐电站的建设过程、所获荣誉、国际影响力,以及集团公司开发海洋能源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学生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业旅游、科普教育相结合,常年坚持公益开放。通过与旅行社、学校等单位进行合作,使潮汐电站的科普之旅、工业旅游成为周边县市多家旅行社及中小学校的定点活动项目。
如今,该电站潮汐发电展览馆成为潮汐能源科普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潮起潮落也发电”已经成为地方绿色能源科普研学的“打卡点”。身为国家工业遗产5个核心物项之一的原1号机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承载了新的使命,成为潮汐电站的“代言人”,每年吸引地方院校和社会各界近万人次来访参观。他们都会在1号机面前驻足停留,不禁走上前去轻轻抚摸这个庞然大物,凝望它高壮的躯体,锈迹斑斑并嵌着混凝土的机身,无不感叹它曾经的光辉。
海潮涌动、生生不息。站在潮汐电站大坝上,在全国首个潮光互补智能光伏电站的加持下,潮汐电站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