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体育精神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激励着中华民族向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前进。刚刚闭幕的巴黎奥运会让我们回味无穷、深受鼓舞。本期“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的运动会场上都有哪些我们“似曾相识”的运动项目,体验一场跨越千年的体育盛会。
一年一度的盛会——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划龙舟最早是古越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春秋战国时期,龙舟在吴、越、楚等地区流行,并被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形成古代端午赛龙舟的习俗。
刘禹锡在《竞渡曲》中,详细刻画了沅江赛龙舟的场景。其中“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描写了划龙舟的激烈场面;“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把胜者欢欣,败者沮丧的场面描写得惟妙惟肖;“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则描写了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的生动画面。
唐代诗人卢肇在《竞渡诗》中用“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描写一舟当先突出重围的场面。在他笔下,到了冲刺的时候,划船的号子声、观众兴奋的呐喊声合在一起,船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去,就连天空的飞鸟也望船兴叹,自愧速度不如。用飞鸟作为参照来衬托龙舟的速度,实在是很有新意的。而在诗的尾联中,作者用“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对竞渡夺标龙舟发出了赞许,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科举夺魁后兴奋自豪的心情,并对往日轻视自己的人略寓讽刺。全诗描写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结尾语义双关,是写景,又是喻志,余味无穷。
古代的摔跤——角抵
角抵是中国古代的摔跤活动,角抵一词来源于“以角抵人”,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两两较力的活动。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变为民间竞技,带有娱乐性质。
据《汉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军队中盛行角抵,宫廷、民间也同样流行。汉代对角抵活动的观赏性进行了深度“开发”,吸收舞蹈、杂技等特点,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且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娱乐表演活动,即角抵戏。
角抵戏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相扑”。隋唐时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爱,还专门设立了用来表演的摔跤队,取名“相扑朋”,它集中了全国的相扑高手。唐僖宗时有一个叫蒙万赢的相扑高手,十四五岁就选入了相扑朋,大家都佩服他“拳脚轻捷”,因为每次都赢得比赛,而有了万赢这个名字。
宋代角抵仍然很受欢迎,杨万里一次在观看了朝廷为提高士兵武艺而举行的“角抵”比赛后,写下一首绝句《角抵诗》,诗曰:“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比赛场地设在广场,便于众人观看,以“妙戏”相称,过程自然是龙虎相斗、热闹非凡,最后戴花而归,那是属于胜者的荣耀。
足球的“老祖宗”——蹴鞠
蹴鞠又称踏鞠、塌鞠或蹙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起源于战国以前,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如果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蹴鞠二字,“蹴”即用脚踢,“鞠”是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意思。
古代蹴鞠所用的鞠,在魏晋以前是用皮革制作的,内实以毛发。到了唐代,充气的鞠逐渐流行,制作技法也更精巧。由于充气鞠的出现,蹴鞠活动开始向高空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球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蹴鞠运动技术的提高。
蹴鞠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很受欢迎。唐朝的李白、杜甫、刘禹锡、韦应物、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吟咏过这一运动。李白高歌:“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白居易吟唱:“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王维惊叹:“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则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东汉人李尤写过一篇《鞠城铭》,对蹴鞠运动进行过具体的记述,而且将蹴鞠和治理国家政事联系起来:“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是:圆的足球方的场墙,这是取象阴阳而形成的。两边各有六个球门,一队有十二个人上场。各位裁判要坚决执行球赛的规则,不怀偏袒的私心,不因亲疏而有别,完全应公平合理,谁也没有埋怨的话可讲。球赛尚如此,理政更应公平无私,照章办事。
西域传来的球类运动——马球
在唐代,马球被称为“波罗球”,它还有一个更雅致的名字“击鞠”。据考证,马球是由西域传到长安的,是唐宋两代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唐代大文豪韩愈笔下的“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诗句,描写的便是打马球时的场景。
马球的大致玩法是,两队人(一般每队5—10人)骑在马上,用杖端弯曲的波罗球杆击球,网囊作球门,先进球者胜。唐代打马球不仅是上层人士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曾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据唐人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记载,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曾奉唐中宗之命,与几位王公组队,迎战骁勇的吐蕃马球队,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不负众望地帮助唐朝代表队赢下了比赛。
在唐朝,马球还是一项别开生面的军事训练项目。唐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将马球作为军事训练的科目之一。唐王朝的边疆上,大多是善于骑马作战的游牧民族。彼时,唐朝军队里盛行以马球练兵,长安城内也遍布球场,大明宫、十六王宅、坊间大户都有球场。月灯阁(位于现西安市大雁塔以东月登阁村)是唐长安城著名的举行马球赛会之处,故有“月灯阁球会”之称。按照唐代惯例,经过殿试之后的新榜进士,主考部门要为他们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就有马球比赛。
棋类运动鼻祖——围棋
除了激烈的身体对抗运动,智力竞技项目围棋也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围棋为“弈”据传围棋的发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尧舜时期就有出现,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围棋有许多别称,其中一个来自于“观棋烂柯”的传说故事。传说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此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除了“烂柯”,围棋还有许多别的名字。例如“坐隐”这个名字,来源于把弈者正襟危坐、运神凝思时喜怒不形于色的那副神态。“手谈”这个名字则更强调围棋的沟通与交流的属性,认为它是不需要语言文字的特殊话语活动与精神对话。“星阵”这一别称则来源于围棋棋盘。围棋棋盘上的九个星座标与易理八卦相通,整个棋局用黑白两种棋子组合排列,隐含太极阴阳,而每颗棋子着在棋盘上,象征星星在周天排列阵势。
艺术与马术的结合——舞马
舞马,顾名思义,就是会跳舞的马。关于舞马的记载,最知名也是最完整的文献,见于《明皇杂录》。当时宫廷舞马达百匹之多,由“内闲厩”负责管理和饲养。玄宗还将舞马分为左右两部,取名“某家宠”“某家娇”等。每逢玄宗生日,长安城兴庆宫(今西安兴庆宫公园)的勤政务本、花萼相辉两楼下,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到了宴会的高潮,舞马还会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领头那匹马还会衔起盛满酒的杯子,到玄宗面前“祝寿”,所谓“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不仅让人联想到现代马术运动中的盛装舞步,更可以一窥唐代宫廷大型舞马表演的场景。银壶呈扁圆形,壶身两侧以模压的手法各锤出一匹翘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一眼望去骨骼明确,肌肉匀停,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口中衔着一只酒杯,呈蹲踞姿态。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幸”蜀地,这批舞马散落到安禄山的一名大将田成嗣手中。有一天,军中宴乐,舞马听见乐曲声应节拍跃然起舞,士兵见状误以为是妖孽,田成嗣命士兵将舞马鞭打而死。从此,舞马在大唐的宫苑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