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付兰伟 通讯员 刘红霞
“煤矿工人苦点累点算个啥!只要矿上能正常出煤,就觉得所有的苦都没有白吃!”
今年41岁的王根伟是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准备队副队长,身材敦实、眼眸明亮。话不多,却质朴,没有什么激情翻滚的豪言壮语,但字字句句都是新时代煤矿工人的初心表达。十六年执着坚守矿山生产一线,以身作则、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赢得干部职工的口碑,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被集团公司评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岗位建功行动先进个人。
2019年,王根伟还在综采队担任检修班长。16401工作面回采至矿井技改新旧系统倒替的衔接部位,回采需要通过旧系统“三条下山”大规模原煤柱应力集中区,没有任何类似经验可寻,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设备检修为回采过“三条下山”创造有利条件。
王根伟带头立下“不过三条下山、不恢复正常生产,绝不请假休班”的军令状。随着“三条下山”巷道的揭露,工作风险、难度系数大增,检修、支护的工作量和平时相比更是几何式的增长。他身先士卒,每班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团结班组职工咬紧牙关,检修设备、补强支护,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仅用2个半月就顺利通过长达85米的“三条下山”。
16402工作面是老石旦煤矿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021年5月2日开始地面安装调试,6月12日正式入井安装,很多新设备、新工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
为确保检修班组胜任智能化工作面的检修任务,王根伟把外出参加培训学到的智能化知识整理成课件,利用班前班后会给班组成员讲解;带头向厂家技术人员虚心求教,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利用自己爱钻研、善琢磨的优势,把学到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工友,带动大家技术水平共同提高。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他大胆提出“先在地面安装调试、测试性能,然后进行井下安装”的设想,带领班组成员仅用25天便完成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安装,并实现了联合试运转一次成功,不仅为矿井安全生产作出突出贡献,还为周边地区乃至煤炭行业的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安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2023年9月20日,王根伟接到一项硬任务,带领从综采队和综掘队临时抽调的7位职工成立突击队,在5个月内完成北风井巷道维护工作,以确保矿井生产接续。该巷道于2018年封闭,启封后发现两帮煤壁支护已全部失效,需要拆除锈蚀的防护网,重新维护顶板、铺设防护网,对全断面进行补强支护。而且巷道是30度以上的坡度,人空手站在上面都向下打滑,更别说搬抬着重物开展工作。
面对重重困难,王根伟选择迎难而上,所有脏累危险的工作都冲在前面,工友们自然紧随其后,出力献智,共克艰难。
由于巷道顶板较高,需搭设4米长的脚手架,然后站在脚手架上进行维护,每天艰难推进4米,根本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于是他把几位工友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人多力量大,大家还真想出了好办法。焊一个人字梯架在巷道上,梯上焊几排钢管,管上铺木板,可根据巷道高低进行调整,与两边的锚杆拴牢固定以避免下滑,既方便操作,又牢固可靠,而且节省了之前搭设脚手架的时间,工作进度由每天4米提高至12米。
进入冬季后,进风口日渐寒冷。大家施工时体力消耗大,升井时需要爬近40分钟陡坡,逼出一身汗水,寒风吹过,冰冷刺骨。王根伟领来棉大衣放在井口,让大家上了陡坡套上棉大衣再升井,防止感冒。
那段日子,王根伟既是副队长,又是班长,同时也是安全员、技术员,不仅要和工友们一起上手出力,还要编制安全技术措施、验收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别人走着干,他跑着干,运完料紧跟着又和大家一起补打支护,只为加快工作进度。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根伟带领7位工友,比计划提前2个月维护完全长900多米的巷道。收工那天,看着面前质量优良、干净整洁的巷道,想到煤矿生产接续有了保障,即使巷道口的风依旧寒冷刺骨,但8位矿工兄弟的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为推进集中生产集中检修工作模式,今年4月,老石旦煤矿将原综采队和综掘队的检修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了准备队,负责设备检修和巷道维护等工作。王根伟被任命为准备队副队长,他依然保持自己的“硬核”作风,在保证设备检修质量的同时,狠抓安全生产管理。
施行“千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每月对得分最高的职工给予奖励,激发职工遵章守纪和奋发进取意识。经常给工友算经济账:出现违章,不仅要接受罚款,本月安全责任期金被取消,辛辛苦苦挣来的工分系数也要降低。不论谁违章,都必须在班前会上进行反省,讲清楚自己为啥违章、怎么改正的、今后打算怎么做。在“亮相”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对其他工友也起到教育和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