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婧
“今天的脆皮炸鸡腿、锅仔排骨豆角味道真给力,比外面餐馆的味道还要好!”
“可不嘛,我准备下班时带一份,回去给家人尝尝。”在公司职工餐厅用过餐的职工七嘴八舌议论着,殊不知身旁有人正在笔记本上细细记录着。
作为黄白茨矿业公司服务队职工餐厅的一名厨师,多年来,刘浩养成餐后“复盘”的习惯,每研制出一道新菜后,都会将职工对菜品的评价记录下来,便于后期改进以提升厨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浩的厨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升,无论是洗、切、翻、炒、爆,还是煎、炸、煮、蒸、烧,他样样精通,职工的交口称赞是对他技艺的最大肯定。
凌晨五点,矿区寂静无声。刘浩来到餐厅后厨准备职工的早饭。剁馅、擀皮、熬粥,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刚出锅的包子带着浓浓香气飘在矿区上空。天空泛起鱼肚白时,职工三五成群来到餐厅用餐。
“看到工友们满足的笑脸,我就特别开心。”刘浩憨厚地笑着,随即开始进行厨房消毒、采买食材等后续工作。
自参加工作起,刘浩便担任职工食堂厨师,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学习创新改进菜谱,虚心请教工友,征求所有人对菜品色香味的建议。短视频平台兴起后,他的大部分工余时间都用在观看做菜视频上,不放过每一处细节,颠勺、放料、火候……精进各种烹饪技巧。
“刘浩是我们餐厅唯一一名‘80’后厨师,也是这个岗位坚持最久的。众口难调,曾有很多厨师受不了压力放下掌勺。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不会这般好学钻研,更不会十几年如一日保持着热情和激情。”服务队队长万邦英提起刘浩,话语里满是赞叹,“如今,来餐厅吃饭的职工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也会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餐厅办得越来越好,夸赞自然越来越多。”
后厨工作结束后,刘浩会到打饭窗口观察职工对哪样菜品更感兴趣,打听职工对菜品味道的喜好。用餐过后,他会来到泔水桶前,看看哪些菜是职工不喜欢吃的……及时了解职工口味和对餐厅服务的意见,研究饭菜改进工艺和花样翻新,丰富主副食品数量,力求达到职工满意最大化。
“今天的饭菜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樊,今天哪个菜卖得好一点?”
每次用餐过后,餐厅前台都会看到刘浩徘徊的身影,职工也会热情告知哪里需要改进。
“一线工作人员很辛苦,我想让他们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可口饭。吃得舒心,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意义!”刘浩笑着说。
刘浩深知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身体健康。他积极对接食材供应商,严控食品到货验收,确保食材安全,并每日组织对餐厅和餐具进行清洁消毒,保障就餐环境和用餐卫生。
为保证每日食材新鲜,刘浩坚持把好四道关,即“采购关”“保管关”“制作关”“销售关”。在他带领的后厨团队里不允许采购熟食,避免日期不明引起变质;所有食材按照入库顺序,先入库先使用,坚持腐烂蔬菜不使用、变质肉类不加工,宁可错失一“筐”,不留烂尾一“棵”,凡是有变质迹象的,坚决不许入后厨。
“厨师给人的印象都是不苟言笑,但刘浩热情、阳光,贴心考虑每个职工对饭菜的喜好,每每用餐就像回到家里一般,轻松舒适。”黄白茨矿的职工对刘浩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