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茱萸的人也许不多,读过茱萸诗的人却不少,尤其是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已秋天,红叶渐落,天渐凄寒。往年兄弟们一起登高插茱萸,谈笑风生,好不欢乐,而今年重阳登高,独少他一个。他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顿时诗意勃发,写下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父亲去世较早,家境比较贫寒,他在《偶然作》一诗中写道:“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王维15岁时就离家前往长安谋求发展,从22岁考中进士起,到61岁去世,宦海沉浮约四十年。对于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来说,因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
“诗佛”王维淡泊名利,最割舍不掉的就是亲情。王维共有四个兄弟,分别是王缙、王繟、王纮、王紞。王维与王缙关系最好,王缙诗名不如王维,但在政事方面,明显胜于兄长,曾官至宰相。
王维此诗之妙,在于分明是他思念家人,在诗中却以家人的口吻,写他们对自己的思念。杜甫也用过这种写法。《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因安史之乱被禁在长安,他望月而思念家人,笔下流出的却是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以及懵懂年幼的儿女不知母亲为何总是思念着长安。这种写法,让情感互通,让思念更加真切动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茱萸从一种植物,升华为兄弟情感的象征。
回溯千年,插茱萸的节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西晋时期周处编著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茱萸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香味浓郁,可以驱虫祛湿、逐风邪、消积食、治寒热,将它佩在身上,可以辟邪求吉。这在古代文物中也得到了验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虽只有成人手掌大小,但图案复杂,其中有茱萸花纹三处,与云气、珍禽、瑞兽、日月等纹饰一起表达了吉祥寓意。这说明,那时茱萸已具有辟邪的内涵。
茱萸一般分山茱萸、食茱萸和吴茱萸三种。屈原笔下的榝,重阳登高所插的茱萸,应是吴茱萸。成熟的吴茱萸像葡萄一串一串地结在一起,插在头上可以驱虫,也如进士及第簪花,看上去很喜庆。王维父亲早逝,弟兄五人,均年少好学,这也是他将茱萸比作兄弟情深、寄托希冀的原因所在。
茱萸因王维而盛名,王维似乎对茱萸亦颇有喜好。他的诗中,茱萸至少还出现过三次。
一次在宫廷中。重阳节天子盛宴群臣,王维受邀参加,作诗云“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茱萸插玳筵”是指插有茱萸的座椅,可见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已走进朝堂。写此诗时,王维早已中过状元,当过地方官,出使过边塞,正作为朝廷重臣参加宫宴,茱萸见证了他一生中的荣耀时刻。
另两次在辋川别业,距离长安约七十公里。王维四十五岁购得此地,复加营治形成辋川二十景,在此半官半隐居住了十六七年,直至安然离世。水边长满茱萸的茱萸沜,是辋川二十景之一。他写过《茱萸沜》《山茱萸》两首诗。前者云“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写茱萸颜色红艳,选一只碗口状如芙蓉的青绿色杯子,泡入茱萸,清澈明净,红绿相伴;后者云“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写茱萸香气像桂花一样沁人心脾,是秋夜明月下透过寒气传来的香。
茱萸自有芳。这两首在辋川写的茱萸诗,和其他的辋川诗句一样,简短,平淡,既没有深沉寄托,也没有刻意做作,读起来有些淡淡的寂寥,这是诗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后内心真实的感受,蕴含其中的,是一颗平淡的诗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