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敏
国庆期间,和小女儿一起观看了影片《志愿军:存亡之战》。观影之前,女儿疑惑地问我,为啥叫“存亡之战”?
我们一起做了观影“攻略”,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以2.5万人对抗武装到牙齿的5万“联合国军”,激战12个昼夜,让敌军全歼志愿军主力的妄想破灭。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危险的一场战斗。面前,是装备精良的敌军轮番进攻;身后,是数十万正在转移的主力部队,几十万志愿军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光影交错之间,影片重现战争的激烈场面,磅礴大气、视觉震撼,细节处理颇具匠心,通过细腻的人物描绘,将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全片以小见大,从不同的小人物视角出发讲述这场生死恶战。
李家三口的亲情线串起了整部影片。一把家门钥匙、一朵小红花,尤其是一颗糖,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残酷战争背后的意义。这颗糖在电影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是糖会融化,但回甘的后劲才是最珍贵的温存,就像是这三口之家,短暂重聚、拥抱后的温暖,照片的定格,都成为难忘的时刻!这不仅是这一家子,更是整个战场背后千千万万家庭所期盼的。
最打动我的还是年轻战士杨三弟的成长线。这个一脸稚嫩的新兵是战损记录员。他执着地拍下牺牲战友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庞,认真记录下他们无人知晓的姓名,即使被人指责像个晦气的“催命鬼”,可杨三弟依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记录每一名战士的牺牲情况,就是为了让后人能记得他们。
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英魂埋骨他乡,很多烈士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长什么样?这部影片正是以杨三弟这样一个角色告诉所有人,哪怕他们默默无闻,依旧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帧帧画面是历史的低语,这一个个为和平舍生赴死的英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呈现。
历史远去,陈凯歌导演说:“我最害怕这些人被遗忘”。我想说,正是有了他和杨三弟这样的记录者,我们忘不了,不能忘,更不敢忘!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通讯员,企业发展的记录者,基层声音的传递者,我更加坚定,要像杨三弟一样,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我们基层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让身边人的优秀事迹得以被看见,被铭记。
(作者单位:朔黄铁路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