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小小火车票,方寸之间更迭,反映出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折射出人们美好出行“成色”更足。 那摞硬板火车票 2024年10月18日 

■ 刘 岩

妈妈的抽屉中有个带锁的铁盒子,盒子已经有些生锈,里面装的是她年轻的时候往返姥姥家的车票,厚厚的一摞,我总劝她扔掉,她却总是舍不得。

我出生于1987年,那个年代交通并不便利,妈妈家和姥姥家在相邻的两个市,距离200公里。可就是这短短的200公里却需要坐上四五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而且每天只有一列。20世纪90年代的绿皮火车是没有座位号的,那个年代坐火车让我记忆深刻的事就是到站的乘客忙着下车,上车的乘客忙着上车占座。绿皮火车的车窗都是可以打开的。那时候的我还小,爸爸妈妈怕我挤到,总是会从窗户把我先递进去让我占好座位,然后他俩分别从车厢的两头再上去找我。虽然很狼狈,却也充满了欢乐。那时候的车票是硬板火车票,小小的,每次坐好之后都会听见妈妈叮嘱爸爸把票放好,因为一会列车员会来检票,弄丢了是需要重新补票的。

每次回到家中,妈妈都会细心地把往返的火车票装进一个铁盒子中,当时的我不解地问道:“这个票还能用吗?”妈妈回答说:“不能。”我说:“那为什么还要留着?”妈妈总是笑着摇摇头说:“你不懂。”

长大了我才明白,妈妈保留的不仅仅是两张火车票,还有她对家的眷恋。

到了2000年,妈妈和姥姥依然生活在那两个相邻的城市,每年妈妈依旧要带着我和爸爸乘坐几次火车回家看望父母,和兄弟姐妹团圆。不同的是,硬板火车票变成了软纸车票,而且上下车的旅客再也不用行色匆匆,大家都有序地排起队来,因为软纸火车票上已经有提前印刷好的座位号了。最不同的地方是,原来需要4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到达。每每想到这里,最开心的就是妈妈,她说:“别看就快了那一个小时,一来一回的时间我能在你姥姥家多待半天呢!”

妈妈还是把往返的粉色车票放在那个铁盒子中,小小的车票承载着她对家的牵挂,也联系着两座城市相互惦念的人。

2011年,中国进入了无纸化火车票时代,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只要带着二代身份证就能在自助机上刷证直接进出站。因为动车、高铁的出现,她回家也越来越方便快捷。妈妈依然会往返于这两座城市,她却没有可以保存的火车票了。她有些失落,说再也没有可以保存下来的记忆了。我笑笑安慰她说没关系。我悄悄把她买票的电子凭证都整理好,然后打印出来送去给她。妈妈开心得就像个孩子,细心地将那些纸叠在一起。她说看见这些字,这些日期,仿佛就看到了每一次的出行和归家。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偶尔他们会翻看姥姥的抽屉。有一次,他们翻出了妈妈的车票,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姥姥的宝贝,是姥姥最珍贵的回忆。”妈妈却说:“这不仅仅是我的回忆,这也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变革史。”

裹着厚重的军大衣、排队两三天只为一张火车票的画面再也见不到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购票方式从车站“肉搏”到网上抢票再到手机端购票,从“有”到“无”的过程既是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铁路交通取得的长足进步,见证着中国时代的变革。

(作者单位:雁宝能源储装中心)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