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题的制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次修改都需要“推倒重来”。相反,很多记者的原稿标题是有亮点的,只是想突出的内容一并罗列,显得亮点不亮,“美而不自知”。这就需要编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抓住最核心的点,通过重新组织内容形成层层烘托。
案例1
【来稿标题】这根“红线”,如何牵引集体经济上扬线(主)——来自南通市通州区“党建强村、双百倍增”实践调查
【见报标题】村级集体经济上扬靠什么来牵引?(主)——来自南通市通州区多个镇村的实践调查
【修改说明】原标题中出现了一个“红线”,但是副标题和正文中并没有进行解释。纵览全文可以推测“红线”指的是党建,但是这根“伏线”只在标题中出现一次就“断”了。所以修改中,编辑立足稿件实际,放弃“红线”的说法,把“谜面”变成“谜底”,引导读者自己在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案例2
【来稿标题】特色电影到多元业态到主题影院面对同质化困境,江苏影院何以差异化运营(主)
【见报标题】特色影展、电影研学、物理秀……我省多地影院焕新“打开”方式——城市影院,从“扎堆”中突围(主)
【修改说明】原标题中“特色”“多元”“同质化”“差异化”等字眼扎堆出现,专业有余、活泼不足。毕竟电影报道面向的是大众,标题也应该从更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中寻求“突破口”。改后标题先在引题中引入更多具体场景来展现“特色”“多元”,然后主标题“扎口”,用拟人化动作从专业化表达中“突围”。
案例3
【来稿标题】力戒“打印机里的形式主义”
【见报标题】给“发烫”的打印机降降温
【修改说明】“形式主义”可以包含很多内容,从原标题来看很难猜出稿件具体指向什么。改后标题用了“发烫”和“降温”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描述部分机关单位“文山牍海”的形式主义现象,生动接地气,去除了“说教味”。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