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激活乡村振兴全面造血功能 ——专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 2024年10月21日  刘宏森 范毓蓉

■ 本报记者 刘宏森 范毓蓉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中,国资央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

记者:国资央企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邓国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央企业作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助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广大中央企业不忘初心、践行责任,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积极投身定点帮扶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

记者:国资央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有哪些创新性项目或合作模式?

邓国胜:一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振兴。据统计,央企积极协助地方发展特色产业链,这一举措的占比为61.46%。产业振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央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比例高达62.5%。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人才振兴。央企在帮扶地区开展大量人才培训工作。培训县乡干部的措施占比77.08%,57.29%的央企采取培训村两委干部的措施,这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更为突出的是,有高达94.79%的央企着重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凸显了央企在智力帮扶方面的决心和作为。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振兴。2023年,央企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占比高达82.29%,推动建立村规民约,助力实现乡风文明的措施占比53.13%,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文化产业项目的措施占比为69.79%。四是加快农业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振兴。央企在推广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助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措施占比29.17%,助力农村住房改造、推广新型建造技术和绿色建材的措施占比26.04%,为帮扶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五是加强党建引领能力建设,促进组织振兴。央企指导帮扶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措施占比66.67%,开展支部结对共建的措施占比高达89.58%,开展帮扶县基层组织和党建队伍建设项目的措施占比56.25%。

记者:当前,国资央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哪些问题和难点?

邓国胜:首先,央企缺乏一支稳定、专业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区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五大方面,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帮扶周期远远高于脱贫攻坚阶段。这就需要帮扶干部相对稳定,具备专业的乡村振兴知识与技能,兼顾长期与短期目标。其次,帮扶地区的项目需求往往与央企的主业优势不匹配。调查显示,仅有32.29%的央企认为帮扶产业项目与公司主业相匹配,未能匹配主业的帮扶方式难以发挥央企优势。再次,目前央企的帮扶思路仍停留在脱贫攻坚阶段,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较少兼顾经济效益、创造共享价值,可持续性不强。

记者: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协调“输血”与助力帮扶地区主动“造血”二者之间的关系?

邓国胜:央企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防止规模性返贫,在必要时采用“输血”模式,又应当逐步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型,为乡村赋能,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升当地的“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记者:您认为,应当如何进一步发挥国资央企优势,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邓国胜:要注重发挥央企专业优势,在产业帮扶的同时努力做到央企发展目标与乡村振兴的互相协调、有机融合,有效服务央企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建设目标。当前,央企帮扶主要以单向无偿捐赠为主,不追求任何回报。然而,从国际趋势看,战略性慈善是企业通过捐赠等方式,旨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慈善行为,即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结合自身战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慈善行为,形式并非单纯捐赠,而是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取得企业、帮扶对象的共赢。因此,从战略层面看,未来,央企的定点帮扶需要探索一条创造共享价值的新路,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能够为央企自身创造价值。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