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学涛
当我们夸张三很有成就,会说他是“栋梁之材”;当我们夸李四在团队里非常重要,会说他是“台柱子”;当我们夸王麻子写文章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会说他有一支“如椽巨笔”。
实际上,这些用来夸人的栋、梁、柱、椽,都是木房子的主要构件,它们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就来一一来认识它们。
先说梁。最开始,梁指的是水面上的桥,后来这个字用在了房子里,那些放在头顶上用来支撑各种构件和屋面的横木被称为梁,这应该是想说“梁”和“桥”一样,都在水面或地面的上方,同时承载着重量。
梁的种类很多,依据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多数梁的方向,都和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也就是所谓的“横梁”。另外,在较小的建筑物里,梁是直接放置在柱头上的,但在较大型的建筑物里,梁是放在斗拱上,斗拱下面才是柱子。由于梁承托了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各种构件以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所以,它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我们说“栋”。“栋”其实是梁的一种,是整个房子屋顶上最高的主梁,也就是许慎的《说文》里说的“屋至高之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栋在整个房屋中的地位了。
第三,我们说说“柱”。柱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立,二是大多数的柱子要承受上部的荷载,是建筑的承重部分,梁、枋、屋架都靠它撑着。
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说其实房屋的主人并不是住在里面的人,而是这些柱子,因为柱的意思是“主人”的“主”,所以,如果有人抱怨柱子挡住了屋子里的视野,反倒是喧宾夺主、贼喊抓贼了。
第四,我们来说说“枋”。枋跟梁一样,是放在柱间或柱顶的横木,跟梁所处的高度也相差不多,但在走向上有很大区别:
梁的位置在前后金柱或者是金柱和檐柱之间,但枋的位置则是在檐柱和檐柱,或者是金柱和金柱,又或者是脊柱和脊柱之间。
简单地说,大多数梁的方向和建筑的横断面一致,而枋和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
说到这里要插一句,大家知道这个横木为什么叫“枋”吗?很有意思,这块木头的作用是拉住梁和柱,这就特别像一个拉拢关系的负责人,而被拉拢的人呢,都希望这个人要正直可靠,所以你看木枋不管是形状还是字音都是这么的刚正不阿,都是这么的“方”。
第五,说说檩(lǐn)。它还有个叫法是桁(héng),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且将屋顶的载荷通过梁向下传递。
檩的名称随着梁头在的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上的叫檐檩,在金柱上的叫金檩,在中柱上的称脊檩。
第六,椽。椽子,和檩垂直,和桁正交,主要的作用是负荷屋面的瓦片。根据位置的不同,有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檐椽等不同的称呼。
最后我们还要补充说说斗拱,这斗拱可是我们古代汉民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的角度看,都足以象征着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所谓拱,是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在柱顶上加出来的承重结构,它一层层地探出来,样子很像弓形,而“斗”,就是拱和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形状像斗,那斗和拱合起来就称为斗拱。
翻译一下,斗拱的作用是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小的建筑物用不着,等级太低的建筑物还不准用。
说起斗拱的起源,其实很隐晦,目前最早的斗拱形象见于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用在建筑上的年代还没有定论,大概是先解决了屋顶构件的垂直压力之后,继而向外发展把屋檐送出去。
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意思是说孔子曾经批评鲁国大夫臧文仲在家里饲养着大龟当宠物逗着玩,住的房子也很奢侈,不仅有像山峦一样重叠起来的拱木,还有画着精致水草纹饰的短柱。
这也就是成语“山节藻棁”的由来,这说明在春秋时代,斗拱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了,而且特别华丽。
不过,也有人说斗拱其实也没啥,无非就是斗上放拱、拱上放斗、斗上又放拱这样的反复折叠……但神奇就神奇在看着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足足用了十三卷的篇幅,列举了三十多种斗拱的形式,可谓异彩纷呈。
另外,各个年代的斗拱形式各有不同,所以斗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于鉴别木建筑的年代。大体来说,明朝以前,斗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起承重作用,附带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拱的承重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到了清代,基本就只作为装饰件了,并且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彰显着皇家和神佛的威严和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