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芳 姚昱波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又是墨中的瑰宝。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具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独特气质,像一颗明星在中华文明历史天空熠熠生辉。
徽墨留香传千年
徽墨因产自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新安志》记载:“江南黟、歙之地,有李廷珪墨尤佳”“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他们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墨,其墨质地“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喜爱。李煜封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其国姓“李”,其所制墨被称为“李墨”。自此,歙州李墨声名鹊起,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流传至今。
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徽州制墨业愈发兴盛。以潘谷、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汪近圣和胡开文等为代表的历代制墨名家将徽墨制作推向新的高峰,徽墨也几乎成为中国墨的代名词。
宋代徽州墨工潘谷制作的“松丸”“狻猊”等墨品,“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被誉为“墨中神品”。苏东坡曾盛赞“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并在潘谷去世后写诗“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悼之,将潘谷比作“墨仙”。明代是徽墨发展的黄金时期,墨肆林立、名家辈出,仅《墨志》收录的徽州墨家就有127人。
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工艺,使每一块徽墨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从形制上看,徽墨多为圆形、方形、柱形、杂佩形和象形五种。明清以后,立体写实的造型逐渐流行,如塔形、琴形、如意形、秦权形、蝉形、夔龙形、鱼形等。从纹饰上看,墨面上雕绘有花鸟山水、亭台楼阁、人物书法等图案,并运用刮磨、漆衣、漆边、漱金、填彩等工艺进行装饰,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发展成集书法、绘画、雕刻、装帧于一体的美学工艺品。
千锤百炼出好墨
徽墨制作技艺堪称人工制墨的典范,大致可分为原料制备、和制定型、装帧研试三大步骤。经过炼烟、选烟、和胶、捣杆、入模、压担、晾墨、修墨、打磨、描金等多道工序,历时经年,经千锤百炼,徽墨始成,故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
一锭小巧的墨块看似轻盈,实则凝聚了匠人无数的汗水与智慧。以炼烟为例,在一间完全封闭的高温烟房里,点起一盏盏桐油灯,上面罩盖一只只大瓷碗,袅袅飞烟把瓷碗熏得墨黑,沉淀一层薄薄的粉末。匠人挥汗如雨地穿梭于高温烟房中,不停地拨灯芯、添油和扫烟。
徽墨最常见的有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以松树为燃料,松烟由黄山松炼制,出烟率高,烟的细黑度好;油烟墨则以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炼制,墨色又黑又有光泽,适宜于书画。徽墨原材料黏合需要上好的胶,最常用的是用猪骨头、牛骨头熬的骨胶,最高级的油烟墨里放的是鱼鳔胶或鹿角胶以及熊胆、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珍贵材料,使得徽墨色泽如漆、墨迹不腐、墨香沁人、入纸不晕。
和制定型是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它是将制备好的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制成墨锭的关键步骤。其中“和”(包括筛烟、熔胶、用药、拌料、蒸剂、杵捣等)是制墨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烟胶比例、用胶方法和用药方法都是制墨家的核心机密。
徽墨的艺术价值还得益于后期的加工与装饰。徽墨定型后需经历荫干、水洗砑光、描金施彩、研试等工序。明清以后,徽墨的纹饰与墨式异彩纷呈,整体呈现典雅端庄的风格,并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装饰手法而言,沈继孙《墨法集要》记载的就有古松皮法、金星纹法、银星纹法、罗纹法和嵌金字法等。清代装帧技法更是炉火纯青,墨品渐以华丽繁复著称。
广义上的徽墨制作还包含艺术创作,直接表现在墨式、图案、纹饰和铭款的题写等方面,并衍生出墨稿、墨谱、墨单、墨票等文字图像信息,以及赏墨、鉴墨、藏墨等文化活动。这些都是徽墨技艺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墨独占中国墨坛鳌头千年的“独门秘籍”。
守正创新向未来
徽州制墨业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依然传承有序、蜚声海内外,得益于其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
制墨原料的革新。南唐时期的制墨名家李廷珪开创性地采用“对胶法”,实现了胶和松烟颗粒的充分融合,极大提升了墨的质量;北宋张遇则在李氏技艺的基础上,利用徽州地区丰富的桐油资源点烟制墨,有效避免了制墨业因松烟原料匮乏而陷入困境的局面;至明代,徽州墨工进一步拓宽制墨原料范畴,引入漆烟、猪油烟等原料,不仅丰富了墨的品种,还降低了制墨成本。
制墨技术的变革。徽州墨工基于对材料性能的深刻洞察,精心调整主材和辅材的配比,并创造性地融入名贵中药材,革新墨模制作技术,引入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使徽墨制作成为一项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工艺创造。历经千年洗礼,徽墨始终保持其“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的本色,成为工艺珍品中的翘楚。
销售理念的创新。宋代“市肆墨”的诞生,标志着墨的生产正式步入商业化轨道。徽州墨商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灵活设计制作不同品级的墨品,实现精品化、艺术化与市场化、平价化的并行发展,对后世徽墨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如今的徽州墨工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徽墨,结合古法制作新墨,博采众长,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让徽墨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