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在“沙戈荒”的广袤旷野,在波澜壮阔的沧海之滨,新能源院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加速推动光伏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 追“光”逐“智”掘绿能 2025年01月03日 

■ 本报通讯员 柴 晋

清洁能源是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中坚力量。光伏作为最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之一,得到广泛认可。2024年,新能源院坚定实施国家能源集团“1331”科技创新战略,认真践行“两高一低”总体要求,肩负使命与担当,坚定走好光伏技术创新之路。在“沙戈荒”的广袤旷野,在波澜壮阔的沧海之滨,新能源院勇攻技术难关,追“光”逐“智”,加速推动光伏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助力“光伏蓝”赋能“生态绿”。

创新突破

多项技术实现行业领先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切入点,新能源院围绕设计优化与科技研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攻关。面对不同项目的资源水平、地质条件及送出方案等复杂边界条件和严苛要求,新能源院光伏科研团队通过深入探索研究,形成新能源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实现了由程序自动交互替代各专业提资,由程序全局迭代计算替代人工迭代,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设计优化质量;光伏系统长组串设计方法,在保证系统电压安全的同时,增加组串内光伏组件数量,有效降低BOS成本;主动适应电力市场的光伏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包括V形光伏优化阵列、平单轴、柔性跟踪等系统性设计优化方法,平滑光伏电站出力曲线,提升了光伏项目的效益,为实现工程降本增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沙戈荒”大基地中,光伏组件像一颗颗闪烁的蓝宝石,镶嵌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沙漠中,无论烈日炙烤,还是风雪肆虐,新能源院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光伏设备的适应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新能源院承担的多项技术研发实现了行业领先。光伏一体化组件技术和大规模光伏方阵机械化施工技术光伏一体化组件,打破当前行业内组件与支架分体设计、采购、安装的低效模式,将传统组件支架完美融合,实现方阵的机械化施工,使施工效率提升了28%,降低系统造价40元/千瓦,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施工质量与安全性;规模化DC2000伏光伏系统,将传统系统电压由1500伏提高至2000伏,有效降低直流损耗及系统造价,推动光伏系统效率提高1%;基于沉降观测和主动纠偏的沉陷区光伏支架技术,采用“空天地”一体可视化观测,同时优化传统支架底座及铰连接设计,成功降低地面沉降对设备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损害,赋予支架坚韧的“生命力”……一系列创新技术和设计方案在这里经受考验、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支持,极大提升了集团光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及行业影响力。

蓝海启航

攻克海上光伏核心技术

海上光伏,凭借其高效的发电能力和对陆地资源的低依赖性,已成为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然而,高昂的投资成本、极端的海洋环境,成为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于浩渺蓝海之上,新能源院犹如勇毅航船,扬起科研攻关之帆,破浪前行,开辟海上光伏新篇。

经过新能源院研发团队深耕打磨,一项项核心技术如璀璨的明珠般闪耀出世。新型高效BC组件可以高效捕捉每一缕阳光,提升发电量约1%以上;复合材料一体化低成本支架,以其轻量的设计和低廉的成本,稳稳地撑起光伏桁架平台,可以实现工程造价降低100元/千瓦以上;全光纤一体化结构变形监测,可以时刻洞察海上光伏支架的细微变化;海上光伏全生命周期新型防腐技术,可以高效抵御海水侵蚀。

前瞻布局

勇攀光伏科技前沿高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光伏领域新赛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新能源院率先布局、持续投入,助力集团构筑光伏产业发展新优势。

新能源院光伏团队聚焦“沙戈荒”大基地光伏、海上光伏、漂浮式光伏等,超前开展高精度光伏发电系统能效及发电量测算、“沙戈荒”地区流动沙丘场景光伏电站建设及防护、漂浮式海上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光伏+石漠化治理”融合发展、光伏场站能效优化提升与故障诊断、新型高功率密度光伏中压直挂、超大子阵构网型光储等前沿技术研究,全方位推动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迭代,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更好赋能集团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