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迎着渤海湾凛冽的寒风,朔黄铁路黄大公司的铁路网电工们在近5米的高空作业,守护着能源大动脉安全畅通—— 寒风中舞动的"蜘蛛人" 2025年01月03日 

■ 本报通讯员 刘 煜

冬日的齐鲁大地,寒风肆虐,来自渤海湾的寒风涤荡着冬日大地的余温。向前望去,在落霜的水泥地上,一群穿着红色马甲、戴着黑色防寒安全帽的年轻人正肃静地等待着作业命令。他们长年累月在近5米高的长空中“舞蹈”,向云端匍匐,只为守护能源大动脉安全畅通。他们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铁路线上的“蜘蛛人”——朔黄铁路黄大公司铁路网电工。

黄大线作为朔黄铁路一条重要支线,是“西煤东运”的一个重要阀口,国能号列车将列列“乌金”运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列车运行时使用的电流通过钢轨上方的接触网输送,这张“网”就像铁路的动脉血管,网电工就是为这张网“把脉问诊”的“蜘蛛人”。不论风霜雨雪,总能在高空中看到他们的身影。

“路阳,测量数据有无异常?”寂静的铁路线上,对讲机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测量仪发射出红外线光,精准的定位线夹上,这般“悬丝诊脉”的技巧可以不通过触碰就发现设备隐藏的病患。路阳是个“00后”、只有一年多工作经验的“新蜘蛛人”。经历了一年暑往寒来,他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把脉”测量员。数据测量完毕,经过与标准值对比,设备数据存在30毫米偏移量。

“正子,255号支柱定位,拉出值向支柱侧拉半个多线夹。”作业组组长云鹏下达调整命令。10余年的工作经验,对于这种数据调整的小毛病,他仅凭观察就能确认调整幅度。

凛冽的寒风“剐蹭”着接触网,发出颤巍巍的低吟,铁件像在冰水里泡过。“蜘蛛人”云鹏正背着安全带,扣着铁件,一步步向着杆顶攀爬。“打好安全带,侧腰,下腹,伸手。”作为一个老“蜘蛛人”,手稳脚牢是一项基本功,不用多言,手扳葫芦、扳手、小锤、盒尺的“药品搭配”,不出一刻钟就解决了此处的异常。

接触网一年有两次“疾病”暴发期,“酷夏”和“寒冬”。由于热胀冷缩,冬季第一场断崖式降温会导致部分设备数据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处理,极易影响供电安全,从而导致行车事故。所以,遇寒而出是“蜘蛛人”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业区段约有400多个杆,就像400多个排队待诊的“病人”,“蜘蛛人”就是空中起舞的“医生”,辗转腾挪间就可以做到“药到病除”。

“网电车,运行至328号杆。”2号作业组组长梁杰的声音中仿佛透着寒气,“天旭,328号锚柱坠砣和限制管轻微卡滞,定滑轮有点偏,都调整一下。”补偿装置是自动调节接触线和承力索张力的补偿器及其制动装置的总称,是抗击热胀冷缩影响的主要利器。因此,第一次降温后,“蜘蛛人”们就对管内所有补偿装置进行了一次针对性“问诊”。同时,出于夜间温度更低的原因,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全线夜巡,尽可能地利用好宝贵的天窗时间。

荣乌大桥就像一个放大器,寒风经过这里时,强度比路基段又高了好几级,吹得身躯止不住地打寒颤。作业车上的2号作业组队员沿着大桥平推了1公里,到达桥中时,汗水已经透湿内衣,被风一吹真是“布衾冷似铁”,只有动起来才能抵御寒气入肤。

伴随“蜘蛛人”的喘息声和松葫芦的链条声,补偿装置顺利完成了一次全面“体检治疗”。“328号补偿调整完毕”“332缺陷处理完毕”“335大号一处吊弦调整完毕”“346拉出值微调完毕”……一声声汇报声好像冬日里的火炉,让所有“蜘蛛人”身心舒缓,2号作业组顺利完成平推任务。

随着护网门的锁闭,所有人员全部下道。云鹏整理了隐患处理表,梳理着收工会的各项事项和明日工作计划。经过3小时天窗作业,线路顺利开通。国能号受电弓滑过接触网的声音,是对“蜘蛛人”最好的喝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