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甄广旭
冬日的荆楚大地,寒风轻拂,步入这片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土地,记者踏上了一条探索新能源的征途。汽车穿行在汉川鱼塘间崎岖的小路上,这是一条由新能源建设者们新近开辟的道路,虽不平坦,却深深烙印着他们每一步坚定而勇敢的足迹,记录着他们在开拓中留下的艰辛与汗水。正是这股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实干精神,引领着湖北公司新能源事业不断前行。如今,四个区域中心与三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蓝图已初具规模,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新星,在荆楚大地上熠熠生辉。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建设一新的分水一期项目现场,穿着棉服的工人们正在有序地搬弄规整着器材。“现在一期10万千瓦整体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开始进行收尾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分水项目经理王全胜介绍道。对于已建好的项目,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全面整治,确保不漏掉一个死角,有力保障项目的高质量持续推进。
作为一个百万千瓦渔光互补基地,这里可实现上方发电、下方渔业的双重效益。“项目的关键点在于鱼塘的征用,4800亩鱼塘涉及10个村、310余户人家,我们一户一户去沟通交流,讲政策、算收益、解读方案,耐心解决农户提出的种种问题。帮着清淤、规整鱼塘,同时做好施工部署,跟进进度。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精细化措施,工程才得以顺利迈入收尾阶段。”说起征地与帮扶,华严项目经理周先铭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我们通过帮扶农户养小龙虾、螃蟹、鳜鱼等方式,让农户获得长期收益,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在华严一期项目中,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与高校合作的养殖试验室,为农户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干净的办公区、整洁的集控室,看不出这里还在收尾阶段。随着机组全面建成投产,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工作。行走在华严一期刚刚建成的宽阔道路上,路面平整坚实,路旁的光伏板排列得整整齐齐,以方阵形式迎向阳光。周先铭边走边介绍:“华严一期10万千瓦项目并网仅一年左右,我们就拓宽并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彻底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
记者登上瞭望台,望不到边际的光伏板,大规模、错落有致覆盖在鱼塘上。
周先铭继续介绍:“华严一期按照典范智慧化光伏电站建设思路,引入简易预制舱变电站,大大节省建设工期;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无人机会定时自动巡检。”说着,就看到无人机智慧巡检平台上的立方体柜子慢慢打开,无人机迅速飞出,开始按照既定路线巡检。
该电站向无人化、少人化方向发展,实现检修人员实时定位、鱼塘水质自动监测与自动投喂等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光伏+标准化模型,打造光伏+小龙虾、光伏+螃蟹、光伏+鳜鱼等模式,养殖标准化已获得省级认可并进行推广。周先铭介绍,他们与省农科院合作研究冬季光伏下鳜鱼的生存环境,根据目前的初步试验,成本3500元,收益9000元左右,远高于传统养殖收入。
中午时分,在华严二、三期项目驻地,铃声响起,职工们前往食堂打饭。“年底是项目的攻坚期,大家吃住几乎都在项目现场,冬天阴冷,但一忙起来就顾不得了。”新能源部副主任程航说道。不到十分钟,大部分人吃完饭就继续投入工作。
长期驻守项目现场的程航已晒得黝黑,“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今年湖北公司大力推进新能源整合,以高效、集约、规范、智能的区域级多场站集中控制、区域调度模式,实现统一管理、集中调度、安全智能、高效协同。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智能化场站建设。”
通过物联网,可以集中监控每个电站。麻河光伏电站10万千瓦二期项目也已进入收尾阶段。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正在通过建设“智慧运维平台”“智慧物联”“智慧生产”等系统,将华严、分水、汈汊湖光伏项目和运维中心整合串联起来进行集中控制、统一管理。麻河项目技术专责丁剑熟练地操作着鼠标,展示着系统的每一个模块和功能细节。标准化作业一板一眼,智慧化建设系统有序,专业化管理持续跟进,这是湖北公司新能源不断向前发展的铿锵步伐。
当新能源走进渔业,走进乡镇村落,美好的生活向往,美好的发展前景,是其发展的路径,也形成了乡村振兴和新能源发展共进的态势。“为了配合地方的旅游,我们给风车做了景观化处理,融入蓝天白云和绿草人文。”随州区域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李家庆补充道。
夜幕降临,伫立的风机默默转动着叶片,伴随飞舞的零星雪花,迎接新一天的黎明。辛劳的检修工,在寒夜里稍事歇息,挑灯夜战,为新年的开始凝聚希望,用坚守和担当书写四季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