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古人年夜饭怎么吃 2025年01月22日 

中国人对春节极为重视。春节处于立春之际,是迎接春天、纳福迎祥的节日。人们在春节及其系列节日的饮食中对春天的眷恋和希冀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古人过年吃什么,尤其是年夜饭有何讲究呢?

农历年三十为除夕,古人对除夕夜的礼仪极为看重,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提到蜀地风俗,到了年末,人们相互馈赠问候叫“馈岁”,用酒食相互邀请称为“别岁”,除夕达旦不眠就是“守岁”。关于守岁的起源,《事物原始》表示三代以前的典籍无相关记载,疑自唐代开始,如杜甫《守岁于杜位家》诗中提及。到宋代,守岁已变成固定传统,《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还有说法认为“巫咸始置除夕节”。除夕这天家家欢宴,称为“合家欢”,正如《清嘉录》所说,除夕之夜家庭宴饮,老少都聚集在一起,多说吉利话,这就是“年夜饭”,也被称为“合家欢”。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描绘了家人相聚宴饮的场景。

各地的年夜饭都有诸多讲究。《京都风俗志》记载,除夕时,人家会把新饭盛在盆锅中储存,称为“年饭”,并在饭上插着柏枝、放着柿饼、龙眼、荔枝、枣栗等“年饭果”,还配上金箔元宝装饰。家庭聚会宴饮,老少欢乐玩耍,妇女准备酒食,声音远近可闻。

《北平风俗类征》引《春明采风志》提到,除夕的年饭用金银放在黑磁盆中,上面插松枝挂钱,下面放置年果、枣、栗、龙眼、荔枝、柿饼等,摆在堂上,到正月初五才撤掉。

《清嘉录》说,煮饭盛在新竹箩中,放着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和糕元宝,插着松柏枝放在中堂,到新年蒸煮后食用,这叫“年饭”,取有余粮之意。闵玉井《蒸饭》诗描述了年饭的置办情况。

《清嘉录》提到年夜饭里有一道“安乐菜”,是用风干的茄蒂混合果蔬做成的,在吃年夜饭时这道菜要先上桌。《吴歈》也提到过分岁筵中的“安乐菜”,并表示人生不要只图安乐,但下筷时会优先选择它,因为它有吉祥之意。

在清代潮州地区,除夕时在厅里设置火井,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称为“围炉”。《清嘉录》提到火锅,在年夜饭祭祀先分岁时使用,筵席中间放着铜锡锅(暖锅或边炉),把各种食物投入锅中用炉火烹煮。此外,《荆楚岁时记》记载,在年末家家准备饭菜,迎接新年,大家相聚畅饮,还会留下旧岁的饭到新年十二日,以前有将其泼洒在街上的风俗以去故纳新,但后来这种风俗似乎不流行了,虽然隔年饭还会留着,但更多是为了在新年享用。

除夕是旧岁过去、新春来临的分水岭。到了大年初一,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人们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沉浸在春节的欢喜之中。

总之,古人的年夜饭充满了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从食物种类、摆盘装饰到特殊的菜品寓意以及独特的餐饮形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新春的期待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