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如何破解新能源人才紧缺之困?内蒙古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新能源专业后,吸引考生极大热情,招生咨询电话被打爆—— 高校光伏专业火爆出圈 2025年02月21日 

“就业前景怎么样?”“中职读的是幼师专业能报吗?”“多少分能考上?”自2024年12月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发布招生简章以来,该校教务科科长巴蕾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很多学生家长向她咨询该校2025年9月即将招生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

“这个专业太火了,我们计划招40名学生,还没招生开学,学生就已经被企业订走了。”巴蕾介绍,根据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统计,鄂尔多斯市对能源行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在两万人左右,“也正因为企业需要,市场前景好,我们才新设这个专业。”

近年来,内蒙古聚焦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要达成“双碳”目标,新能源产业人才储备问题迫在眉睫。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与国际劳工组织(ILO)合作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就业:2024年度回顾报告》,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达1620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和制造能力领先,2023年总就业人数达739万,其中太阳能光伏就业人数增长显著,达459万。

然而,如何破解新能源行业人才紧缺之困?连日来,记者走进职业院校、企业进行采访调查。

校园里架起了光伏板

驱车行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的穿沙公路上,壮观的“光伏长城”在沙漠之中汇集成一片片光伏蓝海。鄂尔多斯“脚下有煤炭、头顶有风光”,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高达1.5亿千瓦以上,是我国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之一。

截至2024年年底,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141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8%,较2021年翻一番。预计到2025年,鄂尔多斯市新能源装机将突破3000万千瓦。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对于新能源行业人才的需求被大量释放,当地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新能源行业后备人才。

2024年年底,记者来到鄂尔多斯职业学院,看到学校的教学楼楼顶、空地上架起了大片光伏板,校园里也新安装了充电桩。巴蕾介绍,2025年3月,这些光伏板就能投入使用,一方面为校园提供绿电,另一方面可以当作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具。此外,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正在新建两个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实训室,里面配有光伏发电系统、测试与测量仪器、模拟实训软件等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操作的环境,以便他们深入了解光伏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和实际应用。谈及为何要新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资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付瑞坦言:“学校如果不在新能源专业上布局,不迈出这一步,可能未来50年我们都会落后。”在走访调研大量企业后,付瑞发现,按照鄂尔多斯市光伏发电项目进展速度,风电运维人才将是个大缺口,“我们就是为企业培养安装、调试和运维光伏系统的一线员工”。

专业围绕产业走

为精准对接内蒙古风电机组智能装配、智慧运维产业,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工程系打破3年常规教学方式,改为学徒制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据该学院能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马宏革介绍,学徒制课程分为企业定制课程、企业安全规程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3个部分,学徒制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即可达到企业风机运维助理工程师岗位技能标准,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实际上,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在服务内蒙古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苏宝程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学校每一次专业调整。他说:“自建校以来,我们就是围绕着产业走,重点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从洗煤专业、采矿专业到矿山机电专业再到应急救援技术,苏宝程介绍,2024年9月,该校招收了100多名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学生,“我们采矿专业的老师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去带应急救援技术专业课程,依托专业群建设完成新专业的迭代”。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些学生很受企业欢迎。”对于学生就业,苏宝程信心满满。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分公司为保障化工品生产安全,有一支自己的消防队。西来峰公司消防队队长张鹏程向记者介绍,目前消防队大多是90后年轻人,“我们偏向于招收乌海本地生源毕业生”。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新开设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苏宝程介绍说,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第一年就招了12个班、400多名学生,“乌海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相对聚集,学生就业机会多,光伏发电又是一个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日新月异的技术给教育带来挑战

“新能源技术的快速更新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压力。”巴蕾坦言,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能无法及时跟上行业最新发展和技术创新,所以,学院采用订单班培养方式,尽可能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苏宝程介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新能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经历不仅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还能积累宝贵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新能源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领域,往往需要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创新能力,正是新能源企业所看重的。”在走访企业过程中,苏宝程越发觉得新能源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学生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动态,以保持竞争力”。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尚学刚了解到,目前,国内有100多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类专业,每年培养的风电技术人才数量在3000人左右。尚学刚建议,要在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中,细化新能源前沿技术课程,比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知识,从根本上提升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的基础数量,填补新能源产业后备人才的空缺。尚学刚提出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增加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空间,设立创新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获取工作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破解人才培养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引导大家相信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这样大家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