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韶新
新春佳节,我们一行5人组成的采访组,踏上了前往宁夏煤业梅花井煤矿的采访之路。
从事多年的采访工作,第一次放下笔和本,举起了摄像机,开始了职业生涯首次“跨行”,从平面媒体的自我局限走向了声音和影像的立体世界,探寻两个世界,一个光影的世界,一个煤炭人的世界。
对我来说,声音和光影更为陌生,而煤炭人的世界我已经打了15年的交道了,最为熟悉。陌生和熟悉,本来是矛盾的,机缘凑巧,在某年某月的这个特殊日子,为记录追“光”者,我也成为了一名光影人,成了追光者,合二为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这就是矛盾的魅力,打开陌生世界的一把万能钥匙。
从银川出发,沿着青银高速一路向东,由于暴雪的影响,原本66公里的路程,我们驱车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梅花井煤矿。一路上,举着手机,记录点点滴滴。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曾叮嘱过,从采访路上开始,眼睛看到的地方都是拍摄的内容,后期剪辑总有能用得上的,这也成为了我此次采访的一个信条。
来到矿上,在部门主任文闵的一再叮嘱下,我手握灵眸相机,从参加班前会到跟随梅花井煤矿综掘五队队长田彦荣深入370米井下现场,始终以第一视角记录着。
在综掘工作面,田彦荣一边走,一边向我介绍着巷道的情况:现在咱们工作面有8个人,基本出勤在7个左右,其中有一个司机,有一个副司机,还有两个支护工,后面是一个二级警戒人员……”我仔细地听着,用镜头记录着眼前一切。
来到了综采工作面,这里的场景更加壮观。田彦荣指着眼前的设备,向我介绍道:“现在来到了18煤01综采工作面,咱们站的位置就是采煤工作面的上口,也就是刮板机机尾的方向……”我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液压支架,看着那26度大倾角的工作面布置,切身感受了大倾角工作面的工作难度后,对矿工兄弟们更是充满了敬佩。
在井下的8个多小时里,我跟随田彦荣深入了解了煤矿采掘一线的工作情况,对煤矿人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一年365天,寒来暑往,从未停歇,告别了日光,投身于黑暗的矿井,给了更多人光明和温暖,这本身就足够伟大。
升井时,在与田彦荣的交流中,我也聆听了很多煤矿人的故事。他感慨地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我对家属和孩子,最缺的就是陪伴。老大已经11岁了,我陪伴他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连一年都没有,每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家,对他的学习和心理沟通都特别少。”听着他的话,我心中不禁一阵酸楚。
作为区队长,田彦荣所在的队有116人,他深知每一个兄弟的安全都至关重要。他几乎每天都下井,即使休息时,心里也总是放心不下工作。他说:“有时候安全生产压力一大,在家里根本待不住,只有守在办公室,守在电话和视频跟前,心里才能踏实。”
我们用摄影器材和录音设备记录下了田彦荣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作为追光者的一名新兵,一个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在懵懂和成熟交织中,在稚嫩和老练采访中,如何打开这个新世界的门,并不容易。
在后期剪辑中,我对照着文案,一帧一帧地来剪辑,但我发现那些曾引以为豪的专业性提问却成了问题,观众感兴趣的话题素材少之又少。如何在“新”与“老”中寻求平衡,如何关照观众的兴趣所在来抛出问题,抖响新闻的“包袱”,在同事们彻夜的剪辑中交流和学习,这种角色的转化在实践中让我更精准地找到了差距和短板。
一场实践是一次专业的修行,在追“光”者的故事中,作为一名光影新兵,这场修行和煤矿人的故事一样,令人难忘,却又充满了温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