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杨靖宇三次改名的故事 2025年02月24日 

2025年,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壮烈殉国85周年。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指挥者之一,杨靖宇将军将党魂、国魂、军魂、民族魂融为一体,以钢铁意志在绝境中生存、以必胜信念在绝地中反击、以死战精神在绝域中战斗,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不朽的精神丰碑。

民族英雄杨靖宇,本姓马,叫马尚德,字骥生,“杨靖宇”是他的化名。那么,“杨靖宇”这个彪炳青史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杨靖宇第一次改名是1928年7月间的事情。那时,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反动派大抓共产党,曾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的马尚德成为敌人的重点抓捕对象。为此,党组织把他从确山调到信阳,重建中共信阳县委,明确建议:外面到处抓“大马”呢,你光换个地方不行,最好把名字也改了,安全点儿。杨靖宇听从组织建议,深情地说:“感谢组织关怀,那就改叫张贯一吧。随我母亲,姓张,牢记慈母养育之恩,‘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这样,1929年7月,杨靖宇来到东北时就叫张贯一了。他在抚顺煤矿做工运工作,见一半多的矿工都是山东人,自己的“确山腔”与山东曹州口音非常相近,就和矿工们攀上“老乡”。矿工们不习惯管“自己人”叫“大号”,都叫他“山东张”。

1931年11月,杨靖宇第二次出狱。满洲省委撤退到哈尔滨,他先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这期间他用的还是“张贯一”这个名,省委机关同志对他的称呼是“张大个子”。1932年5月,东北诞生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即磐石游击队)。磐石游击队第一任政委是杨佐青、队长是张振武。游击队诞生后,因缺少有武装斗争经验的领导干部,屡经挫折,遭到日伪军的“围剿”,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到南满巡视工作,挽救这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改组磐石中心县委,指导南满抗日斗争。

杨靖宇来到磐石后,将磐石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南满第32军游击队”,并在危急关头担起游击队代理政委的工作。出于稳定部队情绪的需要,他不仅代理前任政委,还代理前任政委的姓氏,改姓杨了。可是,那些在战斗中受到游击队深刻影响的山林队首领把新的“杨政委”当作“南满的马占山”来尊崇,还褒奖他一个“杨占山”的名字。

杨靖宇对马占山有敬有爱也有怜惜,当人们给他冠上“杨占山”这个名字时,他敏锐地意识到,现在自己叫什么名字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姓氏符号了,还寄托着东北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希望,代表着磐石游击队的整体形象,马虎不得。于是,他在游击队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向战友们解释他不认同“杨占山”这个名字的原因:“中国人嘛,就是中华大好江山的主人,还占什么‘山’啊?你光占山,那江河湖海怎么办,就不要了?片面嘛。”杨靖宇说:“东北是东北人民的,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日本鬼子侵占东北,我们就必须把它赶出去。我郑重告诉大家,我的志向就是领着咱们游击队抗日救国,光复中华。所以,我看我改这个名,叫杨金志吧,就是抗日救国之志如真金不怕火炼,不管千难万险,坚决抗日到底志不移!”这一番慷慨陈述,得到大家一致赞成,遂化名杨金志。不过,“杨金志”这个名在游击队外还是叫不响,当地群众和抗日山林队仍然叫他“杨占山”。

有一天,参谋长李弘海急三火四地进屋喊“杨政委吃饭”,沉思中的他听着突然感觉到朝鲜语的“杨政委”发音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这个重要发现打开了他的思路。“杨靖宇”,“靖”乃平定宇内之意,如今东北正处在日寇侵略、涂炭百姓的战乱年代,正需要共产党人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况且战士们还叫着上口顺拐(当时队内成员多半是朝鲜族战士)。于是,拍着他的参谋长肩膀说:“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那我就叫杨靖宇吧。”“噢?”李弘海睁大满是问号的眼睛听完解释,拍掌叫好:“这个名字实在是好,比‘杨占山’响亮,比‘杨金志’气派,还比俺们的名字有意义!” (来源:学习强国)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