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杨 晗 张晓璇
当初春的阳光照耀鲁西南天际线,山东菏泽公司的智慧中枢正演奏着数据交响乐。集控室内控制大屏上,功能多样的智能分析软件高效运转。这些“数字工程师”协同合作,成为菏泽公司创新攻关的美丽图景。
2月27日,青年工程师刘龙的指尖在控制板上划出星轨,随之厂用电智能化管理系统调出,一旁的AI算法平台自动迭代现货电价曲线,短短几分钟便生成第二天的辅机启停计划。“过去需要的大量试算,现在系统不仅能快速完成,准确率更上了一层台阶,这就是数智化赋予我们的超能力。”
这场科技革命的背后,跃动着新时代能源工匠的脉搏。菏泽公司着力构建人才强企战略体系,充分激发青工队伍创新活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脉络,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注入“青动力”。其中,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被命名为“集团公司创新创效工作室”,2024年获得2项集团公司批复文件,申请12项专利,发表6篇论文,2人获评集团公司“首席师”“青年科技创新先锋”。
“发电负荷219.94兆瓦、飞灰含碳量1.01%、排烟温度125摄氏度……”发电部三期运行甲班值班员闫雪健打开智慧燃烧系统界面,密切关注5号机组运行情况。这套由菏泽公司自主培育的AI燃烧顾问,正将热力学方程翻译成可视化火焰语言,3号、5号炉均实现锅炉效率3.45%和1.05%的提升。
在此前的机组运行中,运行值班人员对锅炉燃烧中的氧量控制往往依赖经验,很难把锅炉燃烧调整到最佳状态,供电煤耗持续增高,给菏泽公司治亏扭亏带来极大困难。一线员工李振强深知节能降耗的重要性,为切实完成菏泽公司提质增效目标,与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一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
“从理论构想到工艺实现,既没有专家引路,也没有图纸参考,更没有现成参数支撑,只能在黑暗中探寻微光。”李振强坦言。
“这也恰恰是新生代科创力量破茧突围的窗口期。”紧要关头,菏泽公司激活青年创新队伍的锐气与创造力,在这片既无路径可依、更无模板复制的技术无人区里,以开拓者姿态凿开创新的空白区。
攻克技术瓶颈,要用变革性的新思维打破常规,创新才是最可靠的破局密钥。刘龙创新创效工作室主动出击,从提升燃烧效率入手,在智能化燃烧效率分析系统研究中,尾部烟道一氧化碳浓度与炉膛燃烧氧气浓度是评价锅炉燃烧状况的重要指标,创新团队以此为目标反复论证和试验后,自主研发智能化燃烧效率分析系统,并在菏泽公司3、5号炉实施,首次把优化试验成果和实际锅炉运行结合起来。通过锅炉耗差分析及评估系统,让运行人员了解关键参数对供电煤耗的影响和锅炉运行状况,将负荷对应风量和氧量、制粉系统控制策略、风门控制策略的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AI指导建议实时提示运行人员对偏离最佳值的参数进行调整。
这场攻坚战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更体现在绿色转型成绩单里。年度燃料成本削减2229万元的数字背后,是60183吨二氧化碳重新沉睡于地质层。在中国电力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的奖章上,折射的是青年工程师们将AI智慧与热工控制熔铸为新型工业语言的智慧光芒。
“青年是创新的先锋队,要让他们的智慧在企业发展中绽放异彩。”刘龙的工作台上运转着的AI算法平台与泛黄的操作规程,恰似传统工业与数字文明的和弦。在菏泽公司搭建的“科创方舟”上,揭榜挂帅制度如同聚变反应堆,持续激发青年人才的链式反应——青年骨干闫德隆主导的《基于现货电价市场条件下的电厂辅机优化调度平台研究》为现货市场下辅机运行优化指明方向,洪玉健主导的《解决5号机3号高加疏水管道开机过程中振动》为机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这些镶嵌在智慧电厂基座里的创新模块,共同编写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底层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