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志芳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用作家冰心这句诗文形容新疆化工安全健康环保部环保技术员闫宏宇的奋斗之路最为贴切。
闫宏宇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今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闫宏宇凭借着对环保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腹中有墨 怀空杯之心
打开闫宏宇的办公柜,200余张泛黄的化工流程图无声记录着她蜕变的历程。“初到装置区就像看立体迷宫。”2014年毕业入职时,这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面对煤化工污水处理系统陷入迷惘。
然而,面对苍茫戈壁与复杂的生产流程,闫宏宇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她每天早早到达污水装置现场,认真领会工艺原理、学习工艺流程,即使攀爬十几米高的管廊,也丝毫不畏惧。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流程图解与操作参数,像海绵吸水般吸纳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密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傅、熟练工请教,一定要问个明白。3个月下来,她的足迹遍布装置的每一寸管线,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也烂熟于胸。
由于实习期表现优异,闫宏宇被抽调参与公司全厂DCS系统调试工作。面对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力。她与系统班的工程师组成攻坚小组。调试初期,为了吃透联锁逻辑的底层架构,她独创了“三维学习法”:白天在现场对照PID图验证信号走向,夜晚在模拟软件中反复推演触发条件,周末则把自己“焊”在工程师站研究历史案例。
凭借着那股子钻研劲儿,闫宏宇在转正考核时交出了“零失误”的完美答卷,成为污水装置最年轻的主操手。她可以完整编写整套运行逻辑,连从业10余年的系统班老师傅都惊叹:“这个丫头的逻辑思维比流程图还清晰!”
肩上有担 怀责任之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闫宏宇不仅在日常监盘、巡检等基础操作中游刃有余,更在项目管理领域表现突出。从前期技术方案编制到现场跟踪,再到项目竣工验收,她都是行家里手。
有一次,污水场干化机突发故障,反复高压报警并联锁跳停,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濒临瘫痪。闫宏宇主动请缨开展检修工作。凭借专业知识,她组织运行人员迅速调整工艺参数稳定压力,并牵头排查故障。她仔细查阅设备运行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与操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故障发生前后的每一个现象。确定故障点后,立即组织制定检修方案,开展检修工作。
经过连续24小时的奋战,干化机终于恢复正常运行。当设备重新轰鸣运转时,她的工服早已结满盐渍。后续的预防性维护中,她提出3项运行要点,实现了污水场干化机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每年为公司节约检修成本150万元。
身处煤化工这个高危行业,闫宏宇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为了构建“技术+管理”双重安全屏障,她利用上下班通勤等碎片化时间,自学安全管理知识,一次性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利用丰富的安全知识和对工艺原理的深度了解,她牵头成立攻关小组,提出“无效报警”消除项目。通过建立报警数据分析模型,成功消除污水装置300余条无效报警。这项成果不仅使污水装置报警响应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更在心理层面重塑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项目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工优秀“五小”成果。
胸有成竹 怀创新之心
工作中,闫宏宇始终保持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2019年,她主动报名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备赛的100个日日夜夜里,她将实验室变成了第二个家。
为了练“手感”,她每天进行长达1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练到最后,只要看一眼水样,她就能准确判断出哪种混凝剂投加过量了。在最终的决赛中,闫宏宇沉着应战,获得了个人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2020年6月,“闫宏宇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在揭牌仪式上,闫宏宇说:“我们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要精准解决生产痛点。”成立五年间,工作室先后发起“智慧反渗透”“全厂水平衡精确计量”“污水电絮凝除硅”等1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解决了水系统运行的瓶颈问题,以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8.88%的指标,实现了污水的高效利用,达到了全厂污水零排放。2024年,公司荣获工信部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称号,同时斩获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和行业级“水效领跑者”称号。
“创新就像拧螺丝,既要有力道也要有方向。”闫宏宇在工作室墙上写下这句座右铭。在她的带领下,这个由25人组成的创新团队,正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攻克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壁垒,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