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探寻精神的远方 2025年03月17日 

■ 刘井林

初读《小窗幽记》,仿若轻啜一盏香茗,于喧嚣尘世觅得一处精神栖居地;再度研读,恰似与智者促膝长谈,在字里行间收获人生启迪与深邃哲思。这部明代小品文集,历经四百年岁月淘洗,魅力依旧,如同一面澄澈明镜,映照人性美丑,亦为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指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方向。

书中儒家思想底蕴深厚,倡导积极入世与道德修养。“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变者,凄凉万古。”细细品味,坚守道德底线者,或许一时孤寂,但那些为权宜私利见风使舵、抛弃原则之人,终会在历史长河中徒留凄凉背影。在现实生活里,诱惑无处不在,是为短期利益放弃道德,还是始终坚守做人准则?《小窗幽记》给出笃定答案。它时刻提醒,无论外界如何变幻,都要做有道德、有良知之人,如此方能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

道家思想在书中同样彰显。“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裘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每每读到此处,便涌起对自由与自然的强烈向往。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忙于追逐功名利禄,身心俱疲。《小窗幽记》启示应学会放慢脚步,亲近自然,从大自然汲取力量与灵感。正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当放下执念与欲望,以豁达、超脱之态面对生活,便会发现美好无处不在。这般出世与入世的张力,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明代文人秉持三教调和的智慧,陈继儒便是典型,他虽隐居,却心系天下,以文字传播思想,其作品融合儒道思想,在出世的澄明心境与入世的担当间寻得平衡。

书中亦渗透着佛家禅理与智慧。“眼中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此句表明,唯有保持纯净通透,方能领悟知识真谛,为人处世游刃有余。生活中,烦恼与杂念常如灰尘、渣滓,蒙蔽双眼,难见真相。而《小窗幽记》里的佛家思想,教会放下、释怀,以平常心看待得失荣辱。就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是动,宠辱不惊是静,动静之间尽显辩证之美,启示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心灵安宁。

从艺术特色看,《小窗幽记》语言风格雅俗共赏,既有“半亩方塘一鉴开”般诗化的优美意境,继承陶渊明田园美学,又融入宋明理学格物精神;还有通俗易懂的直白表述,读来朗朗上口。其文体形式多样,随笔、杂记不拘一格,自由抒发情感感悟。结构布局严谨,内容分类明晰,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生百态与作者思想深度。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每日熙熙攘攘,难免浮躁,经常会忽视内心需求与精神富足。在当下“内卷焦虑”盛行、“佛系青年”频现的现象级文化背景下,《小窗幽记》恰似一剂清醒剂。当我们为高强度的工作疲惫不堪时,不妨学学古人“闲来写就青山卖”的豁达;因社交媒体泡沫而焦虑时,可借鉴“人无癖不可与交”的真诚。这部小品文集,实乃穿越时空的生存指南,提醒真正的精神远方不在云端数据洪流,而在“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当下心境。

犹记一次旅行,身处自然美景之中,我却满心焦虑,担忧工作进度及琐事。忽然记起《小窗幽记》中“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的句子,那一刻,豁然开朗。眼前的山水美景与书中文字交融,让我领悟到,生活的美好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不必执着于外界纷扰。此后,每当我感到迷茫、浮躁,便会翻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探寻精神的远方,寻找平和与力量。

(作者单位:平庄煤业)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