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内蒙古准电公司 用“金点子”撬动效能革命 2025年03月26日 

本报通讯员 冯俊秀

在内蒙古准电公司3号机组D修现场,脱硝PC配电室里的一排排开关柜上,新上岗的微型安全标识牌在阳光照耀下反着光。这些仅有旧标识牌三分之一大小的“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安全标识牌,此刻正用它们精巧的身躯,见证着一场从细微处发起的“效能革命”。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场从标识牌微型化入手的革新是传统电力企业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通过“毫米级创新”撬动“吨级效益”,内蒙古准电公司用最小单元的技术迭代,开辟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新赛道。

“以前每次检修就像在搬砖。”在检修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年的姚利民师傅回忆道,他至今还记得去年冬天1号机组检修时的场景。在零下15摄氏度的寒风中,他抱着半人高的标识牌穿梭在配电室,厚重的棉工服被标识牌棱角划出棉絮,核对编码时总要拨开层层叠叠的牌子,像在密林里寻找方向。

“那时候的标识牌每个有A5纸大小,挂三个就能把开关柜的铭牌挡得严严实实。”这个困扰检修团队多年的痛点,在今年春天迎来了转机。该公司安全环保监察部在“我为检修献一策”活动中,收到了电气班提交的“关于优化检修标识牌”的联名建议书。这份由7名老师傅联合署名的建议,不仅详细列举了现有标识牌的12项缺陷,还附上了手绘的设计草图——将标识牌尺寸缩小至手掌大小,增加磁性吸附功能,还设计了标识牌的编码信息。

“建议交上去第三天,该公司科技信息与生产技术部就带着设计院的人来现场测量了。”作为建议发起人之一的姚利民回忆道。在随后两周里,检修车间变成了临时实验室,老师傅们用废旧的开关柜门板测试不同材质的吸附力,年轻技术员们则是连夜编写标识牌信息。最终诞生的新一代标识牌,小标识背后藏着大智慧,不仅重量减轻了,成本降低了,还实现了“一牌三码”——设备编码、作业编码、责任人编码的立体管理。

如果说标识牌的改进是“绣花功夫”,那么脱硝变冷却系统的改造则是场“外科手术”。在脱硝变压器旁,新入职的检修工王伟正仰头注视着刚刚完成改造的冷却风扇组,原本三个直径40厘米的“大块头”,如今被六组25厘米的“精兵强将”取代,均匀分布在变压器高低压两侧。

改造前的冷却系统需要专用吊装设备,更换单个风扇平均耗时2小时,现在的模块化设计将单人徒手更换变成现实,而且整体散热效率还提升了30%。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检修团队多日来的攻坚克难。从风扇叶片角度优化到驱动电机选型,从振动频率测试到噪声控制,技术团队进行了17次方案迭代,最终让“六叶风扇”旋出了能效风暴。这项技术突破有效提升了设备维护效率,生动诠释了“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的发展哲学。当传统检修遇上智能制造,老机组正焕发出不输新业态的澎湃动能。

“金点子”的孵化也需要制度密码来支撑。该公司依托“乔斌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平台,大力开展“金点子”创新课题研发、实施及成果转化应用,并投入使用。例如,配有全新的机器人封装机和制样单元的全自动制样机,使制样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一种电气设备智能化远程测控装置的应用,有效改善了精密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环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每一件发明创造都成为企业进步的推动力,使该公司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我们建立了‘点子银行’制度。”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乔斌介绍道,“任何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会进入创新管理系统,获得创新积分。”这个积分不仅与绩效考核挂钩,还能兑换培训机会、休假奖励。2024年,该公司依据“金点子”提案,落实到技术监督综合计划共计完成1040项,梳理更新专业技术标准157项,制定技术措施15项,在实际生产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创新激励机制的催化下,一线员工的智慧火花正在形成燎原之势。一号汽轮发电机七瓦处轴配重块安装一套涡流测速装置,实现与原有装置转速值相差超过每分种50圈后控制系统发出报警的功能,此项技术攻关的成功应用,为该公司每台机组节约了30余万元的生产成本。输煤粉尘治理QC小组设计的“冻煤清除装置”,每年可节省清理工时1200小时。

在该公司科技信息与生产技术部的数据看板上,一组数字悄然跃动:2024年,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受理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表专业期刊论文26篇;锅炉受热面安全性评价与寿命管理系统研究应用获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这些跳动的数字,不仅是成绩单,也折射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系统思维,标志着企业从单一设备运营商向“技术标准制定者”转型,这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角色蜕变,更是传统火电向高效、清洁、智能跃迁的宣言。

“投入的努力加上机制方法,该公司的‘金点子’工程无疑恰如一座财富金矿。我们不但要追赶技术,还要创造技术。”该公司领导在2025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上这样说。随着“金点子”工程的深入推进,内蒙古准电公司正在构建从公司的“技术战略决策”,到专业组“技术攻坚研究”,再到一线“技术方案落实”的三级创新体系。从配电室到主控室,从检修工具到管理系统,一场由细微处生发的效能革命,正推动着该公司从传统电力企业向着智慧化未来稳步迈进。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征程中,每个岗位都是孵化器,每位员工都是创造者。那些在开关柜上轻轻吸附的标识牌,那个在设备间匀速转动的风扇,那部在高速旋转下智能测速的仪器,这些新型的产品设备正在书写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宣言。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最朴素的劳动智慧,成于最执着的细节打磨。这或许就是准电人给出的高质量发展答案——积聚“金点子”的微光,照亮转型升级的星辰大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