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家之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
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华儿女心中难以愈合的创伤。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由于战争、走私等多种原因,大量中国文物被迫远离故土,漂泊海外。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许多堪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变成国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令国人扼腕叹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追索返还进入“快车道”。回归祖国的文物,不仅规模愈发宏大,批次也更为密集。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积极且深度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之中,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持续发力。从201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到202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从与多国的双边协谈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发出流失文物返还的倡议,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