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卢胜宇
春寒料峭,乌海湖畔的红嘴鸥尚未离去,焦化公司西来峰3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现场已塔吊林立。这个总投资64亿元的“智慧焦化”旗舰工程,正以日均完成投资200万元的速度推进,即将成为企业破局扭亏的“关键一子”。2025年,面对焦煤市场深度调整,焦化公司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通过35项硬核举措深挖内潜,朝着减亏增效7.62亿元的目标任务攻坚,走出一条传统煤化工企业的“涅槃之路”。
破局·改革攻坚激活内生动力
“考核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要让每个岗位都成为价值创造者。”在焦化公司2025年工作会上,公司提出“双挂钩、三转变”考核机制——单位绩效与公司整体效益挂钩、负责人薪酬与改革成效挂钩,考核从“结果导向”向“过程+结果”并重转变。洗煤厂班组长对此深有体会:“现在每班精煤回收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指标波动直接影响班组收入。”通过建立“成本倒逼+效益反推”模型,原煤生产成本同比下降3.37%,洗煤加工费降低5.61%,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更深层的变革在组织重构中展开。公司通过组建信访保卫、智能化运维等专业化队伍,447个冗余岗位“消肿”,375名员工向生产一线流动,人工成本节约1.03亿元。“自营+专业化”模式激活资源池:5支自营工程队承揽地面工程96项,节约费用2909万元,205名转岗员工实现“二次创业”。质量管理中心依托智能化验系统,将焦炭M40指标稳定性提升2.3个百分点,产品合格率连续12年保持100%。
改革的“指挥棒”指向更深层的治理变革。公司总部“三定”方案重塑组织架构,科技信息部、共享中心等专业机构挂牌成立,柔性团队攻关“卡脖子”技术。25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地,“一利五率”指标持续优化,2024年商品煤完全成本压降2.75%,减亏4.98亿元,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立标·全链精益重塑成本优势
在蒙西棋盘井煤矿智能化调度中心,“集中生产+集中检修”模式正释放效能:采煤工效提升175%,单班作业人数减少7人,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下降60%。这只是公司“全价值链精益管理”的缩影。通过“大配洗”策略,全年配洗原煤873万吨,精煤回收率提升2.41%,综合回收率提高7.65%,创效1.1亿元。技术团队创新“三段式配煤法”,引入高硫煤硫分迁移控制技术,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配煤成本降低7元/吨,优质焦煤配比减少6%,成本控制有效有力。
供应链端的革新同样成效显著。公司构建“动态库存+柔性采购”机制,依托大数据预判原料煤价格走势,一季度采购成本降低8%。物流环节推行“铁水联运”模式,与合作单位物流共建智能化仓储,煤炭周转效率提升50%。在煤焦油深加工领域,30万吨/年轻油项目投产,工业萘纯度达99.5%,苯加氢装置能耗降至行业先进水平。“我们为客户定制‘高炉专用焦’,通过X射线衍射调控显微结构,吨焦附加值增加150元。”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介绍,定制化产品占比已达45%,为客户提供按需定制的多样化选择。
成本管控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设备管理推行“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年度检修计划执行率提升至98%。能源管理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干熄焦建成后余热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年节约标煤3.2万吨。“每一度电、每一升水都要算出‘经济账’。”西来峰能源管理中心技术人员表示,通过系统优化,吨焦综合能耗降至100千克标煤以下。
铸魂·项目攻坚培育转型动能
西来峰360万吨捣固焦项目工地,6.78米大容积捣固焦炉的建设正演绎“钢铁交响”:SCP智能装煤推焦机精准作业,干熄焦系统自动回收红焦余热,焦炉烟气经SCR脱硝后排放低于燃气标准。“项目采用分段加热和低氮燃烧技术,建成后将实现‘见不到煤、摸不到灰、闻不到味、看不到人、听不到声’。”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集团公司和乌海市重点工程项目,后期计划配套的焦炉气制氢装置,将构建“煤—焦—化—氢”循环产业链。
传统产能的“腾笼换鸟”与新兴产业的“开疆拓土”同步推进。公司挂图作战推进多个重点项目,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年发电1.2亿千瓦时。深入落实低碳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焦化产业超低排放改造,西来峰出焦地面除尘站加装脱硫装置、巴彦淖尔新建封闭硫磺库等改造项目顺利完成,西来峰干熄焦项目获得集团投资决策批复,积极推进光伏、风电、地热等项目建设,蒙西50兆瓦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获得政府批准。“我们不是简单扩产能,而是要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示范基地。”总工程师透露,项目全部达产后,化工品附加值将提升30%,本地转化率超9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改革专班的“贴身服务”成为项目加速的关键。公司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9个专项工作组,实行“日调度、周会商、月考核”,累计解决审批、融资等难题47项。“我们配套建设智能化装车系统,客户提货出厂时间缩短至4小时。”销售中心负责人表示,定制化产品合同履约率保持90%以上,凭借产品优质质量敲开市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