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氢装”上阵向未来 ——CIHC2025国际氢能展侧记 2025年04月02日  冯子昂

■ 本报记者 冯子昂

“请问以这种方式制取的氢气成本大约是多少?”

“请问这种氢能重载列车相比传统列车有哪些优点?”

“请问这种无人加氢设施适用范围如何?”

……

3月26日至2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人流如织。在展区的核心位置,几十名观众围在国家能源集团展台前,向演讲者提问交流。这里正在举办的“国能氢能技术开放日”演讲活动,吸引着过往的参观者深入了解氢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获得和行业专家提问交流的机会。来自国家能源集团的多名技术专家在这一活动上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应用成果,演讲和提问的气氛异常热烈,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只是由中国氢能联盟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CIHC2025国际氢能大会的一个缩影。作为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400多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企业,携带1000多种新技术、新产品和应用场景在大会上集中亮相。作为理事长单位,国家能源集团不仅为中国氢能联盟的创设和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积极主动参加展览展出,期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与政府机构开展合作,达成合作共识,携手共建绿色未来。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产业布局的中央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持续10年培育孵化氢能战新产业,聚焦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布局、联盟生态等领域,加速构建“绿色氢能产业链”“氢能创新服务链”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六站三厂”为代表的氢能商业化项目集群和以“国家平台+国重项目+孵化器”为代表的氢能创新生态。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将氢能列为集团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融入“煤火风光水”“化油气氢核”等能源谱系建设,坚持“产业为基、前瞻布局、创新驱动、联盟引领”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形成氢能新质生产力。

现在,中国氢能联盟成员单位从最早成立的20家扩展到了310多家。这次联盟同期举办的国际氢能大会在技术应用、产融创新、战略合作等方面组织了多场国际化交流活动,邀请了50多家国际氢能行业组织、使馆、企业和高校等积极参与,持续深化全球氢能多边合作的新格局。

“我们在这次活动上达成了两项合作意向,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参展企业——氢易能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长的企业,参加这次展会扩展了客户群体,收获了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模板。

国际氢能大会搭建起企业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一家玻璃钢生产企业——山东盛宝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部门负责人在参展时表示,作为氢能下游企业,希望能尽早参与到氢能储运装置的建设中,享受到先发红利。他同时也表示,目前氢能技术入门成本较高,生产储运成本也不低,较大的投入成本还是容易让人打“退堂鼓”。

来自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门的一位参展人员高兴地说,本次展会展出了很多新产品、新业态,其中国家能源集团的氢能重载列车就很吸引人,“这种零排放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完美契合当前能源转型趋势,其大载重、长续航的特点对矿业、港口等场景应用价值极高。”他进一步说道,金风科技在风机生产和绿氢制备领域有一定技术实力,期待未来能与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达成合作与实现签约只是我们此次参展的目的之一。”来自捷氢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规模较大的氢能企业,之所以来参加本次活动,就是因为这次活动是自己企业展示实力的一个很好平台。“我们期待能在展会上与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互通互融中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激活创新动能。”

与捷氢科技想法不谋而合的企业不在少数。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难以减排领域”的脱碳价值日益凸显,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氢能研究、氢能制取、存储、运用等全链条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氢气产量已经占全球总产量超过30%,加氢站数量约占全球35%,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总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成功出海全球首例固态储氢设备,首条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胜利完成。在氢能制备、加注、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环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期待通过分论坛、主旨演讲等方式了解氢能发展先进技术,力争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在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贯通可再生氢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全新的春天。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各国纷纷出台氢能战略,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体系,绿氢制备技术的突破将推动成本下降60%以上。中国凭借风光资源优势与基建实力,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绿氢生产体系,氢能产业将成为继高铁、光伏之后又一张“国家名片”。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资本加持的三重驱动下,一个低碳高效的氢能时代正扑面而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