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一结束,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今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全面从严治党由此开局破题,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
“下之所以为,惟上是视。”考察轻车简从、调研躬身为民、讲话振聋发聩……透过许多细节和故事,我们深切体悟这份徙木立信、久久为功的决心。
1、一张菜单看作风
2012年12月30日晚,新华社的微博发布了一份特殊的“菜单”。“4个热菜:红烧鸡块、阜平炖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一个猪肉丸子冬瓜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特别交代不上酒水。”
“四菜一汤”,家常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期间,一行人在所住宾馆的晚餐菜单。
细节里见精神。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清新之风、节俭之习始终相伴。
2、两次谈“苹果”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内悬挂着一面“仁义之师”锦旗。锦旗背后有故事: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泽东同志知道后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
重温这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2025年春节前夕再到辽宁考察,总书记又提及这个故事。
3、“快活三里”的比喻
作风建设为何永远在路上?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快活三里”的故事。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了。”
“作风建设同样如此,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总书记深刻指出。
4、四块牌子话“减负”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在常德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汇报了切身感受:我们村部最多的时候有38块牌子,现在牌子少了,需要村里开的证明少了,职能部门交办的事也少了。
总书记转身看去,只见港中坪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经济合作社4块牌子,清晰简洁。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听闻大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总书记点头肯定:“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5、“五副对联”背后
2022年3月,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习仲勋同志在陕甘边区工作时的往事——
“有一次,一位乡农会主席不慎扭伤了脚,痛得无法行走,我父亲就背着他一直送回家里。还有一次,有位群众家里娶儿媳妇,因为没人会写对联,就拿了红纸来找我父亲,我父亲立刻给他们写了五副对联。”
作风问题背后,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总书记以此教诲年轻干部,“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我们”。
6、正定时期的“六项规定”
1983年夏,河北正定县农村,县委书记习近平一行人的车陷入泥泞。有干部见村民走了过来,便请帮着推车。不料,见是当官的,村民不仅不推,嘴上还骂骂咧咧。那名干部正要发火,习近平同志一把拉住他:“群众为什么骂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不久后,正定县委便印发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以及限制会议、接待等活动的要求,赫然在目。
“对各种不正之风,要坚持原则,敢问、敢顶、敢管,敢于碰硬。”从正定时期主持制定的“六项规定”,到后来深刻改变中国的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一以贯之。
7、打到“七寸”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活动经验时鲜明指出,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集中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
总书记又以“牛栏关猫”为喻,进一步明确:“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
8、“八项规定要一以贯之”
2021年6月,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在中央八项规定展板前,总书记停下脚步:“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
“八项规定要一以贯之。”总书记坚定地说。
几个月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和经验,“中央八项规定”写入决议。
9、九月会议旧址里的座谈会
西柏坡,“两个务必”的发源地,“进京赶考”的出发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当年召开九月会议的简陋土坯房里,同当地干部群众围坐谈心。
当乡亲们结束发言,总书记环视着旧址:“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
一连串问题发人深省,折射出思考之深、肺腑之诚。
10、“十个没有”展板前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总书记在“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展板前久久驻足。抬眼望去,列首位的正是“没有贪官污吏”。
“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总书记触景生情,“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内容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