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让千家万户变成“发电厂” ——国家能源集团浙江虚拟电厂引领电力革新潮流 2025年04月11日 

■ 本报通讯员 赵璐璐 陈换军

在能源转型与电力系统变革的浪潮中,虚拟电厂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管理模式,正逐渐崭露头角。国家能源集团浙江虚拟电厂以其独特的建设理念和卓越的实践成果,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电力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电网用电负荷高峰,浙江虚拟电厂通过调节工商业负荷、分布式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等实现负荷曲线精准降低,降低发电机组热备容量,节约社会发电成本;在电网用电负荷低谷,浙江虚拟电厂通过调节可实现负荷曲线精准升高,降低发电机组深调工作量,消纳新能源发电,既能提升发电机组效率,还更低碳环保。”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彦桥介绍说,“作为浙江虚拟电厂的技术研发单位,我们突破了资源配置、智能控制、交易策略、运行评价等虚拟电厂核心技术,开发了资源接入与调节的核心设备,开发了虚拟电厂能量管理平台这个拳头产品,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负荷侧经济可靠、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应运而生

破解电力供需矛盾

随着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小型风电、径流式水电等在浙江大地星罗棋布。但它们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不容忽视,同时用户侧的负荷需求复杂多变,尖峰负荷持续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如果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少用电,每少用一度电可以给您带来最高0.65元的收益!”浙江虚拟电厂负责人张继东与杭州一家风电大型铸件生产企业进行商务洽谈,拟由浙江虚拟电厂代理用户,参与浙江第三方独立主体辅助服务,通过在电力市场中错峰用电获得额外收益。虚拟电厂虽然叫“电厂”,但它不发电、不建厂,而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智能计量以及优化控制技术,将地理位置分散、电网难以直接调度的分布式电源、用户侧储能、可调节负荷等分散的可调节资源进行整合与统一管理。虚拟电厂如同一位智慧的指挥官,协调各方力量,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精准调控,充分挖掘用户侧的调节资源和能力,缓解电力尖峰负荷,并促进低谷时段新能源的消纳。

目前,我国多地5%尖峰负荷累计不足50小时。但如果新建火电、储能等源侧可调资源,利用率较低。虚拟电厂打破了实体电厂的重资产形态,不是资源的拥有者,仅是资源的托管者。相比于煤电机组,虚拟电厂建设成本低近90%。

浙江虚拟电厂已高效聚合浙江区域内分布式资源达24万千瓦,这些资源遍布浙江11个地市,其中分布式储能为21兆瓦,分布式发电有137兆瓦,可控负荷为82兆瓦。

接入虚拟电厂后,资源的协同效应得以充分释放,成功获得36兆瓦的调节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提升电网应对负荷波动的能力,减少能源浪费,还显著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技术“织网”

构建智慧协同新生态

浙江虚拟电厂通过构建差异化接入技术体系,采用即插即用控制终端、平台对接、电话邀约等用户友好型接入技术,将分散在全省的能源资源编织成一张智能网络。针对规模化可直接调度的“大块头”资源,自主研发的即插即用控制终端如同“万能插座”,融合数据采集、加密传输、边缘计算及远程运维等核心功能。“这个黑色的小盒子不仅能自动收集设备的用电数据,还能像银行保险柜一样给数据加密,并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到虚拟电厂能量管理平台,平台也可以通过它直接调度资源。”新能源院研发主管王础介绍道。

对已纳入二级聚合商管理的中小型用户,建立标准化第三方系统对接流程,这种标准化接口让聚合商可以快速接入系统。

对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需用户自主调节的工业负荷等资源,在用户端安装了智能终端直接采集用电数据。当电网需要调峰时,会通过电话沟通或短信通知的方式,邀请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自主调整用电计划。企业可以选择错峰生产、调整设备运行时间等方式响应,既保障正常生产,又能为电网减压,形成一种灵活高效的互动机制。

浙江虚拟电厂高效运转中的“主角”,则是能量管理平台,堪称整个系统的“智慧大脑”。

在资源信息管控环节,它不仅能对资源进行全维度监测,还能实现资源精细化的分级分类分区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价值资源已实现秒级响应控制,为后续决策提供高精度信息支撑。

在辅助服务决策环节,它不仅能预测资源出力曲线,还能预判市场价格波动。当电网发出需求时,平台会依据资源调节潜力,智能生成最优的参与方案。

在交易流程对接环节,它向上可与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交易流程无缝衔接,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助力虚拟电厂在交易中获取最优效益;向下能顺畅对接内部用户流程式互动,及时响应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完善,虚拟电厂有望在能源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浙江虚拟电厂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浙江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