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雪莉
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在这微冷等待天气回暖的日子里,我读完了陈年喜的《微尘》。
知道陈年喜这个人,是源于看了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陈年喜的节目,第一次听说了矿工诗人陈年喜的故事。于是开始关注他,一口气读完了他的文集《微尘》和诗集《炸裂志》,从而对他由衷敬佩。
十六年的矿工生涯,在无数个孤独枯燥的日子里,陈年喜选择用诗填满时间和心灵。他说:“我这一生的经历滚动卷起,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用液压装置压缩成一个手掌大小的圆球珍珠,凝练成一颗手掌大小的圆形珍珠,这多彩的人生啊,你以为是我的诗歌集,我的小说成为了艺术。不,我亲爱的朋友,我们怎么能把提炼出来的纲要看成艺术本身?我这一切的人生经历就是艺术本身呀。”又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人生当成艺术品,用心雕刻呢?
如此发问,对我的触动很大。陈年喜是个普通之人,甚至有点悲苦。十几年枯燥、辛苦、悲喜交加的矿工生活,那些被动的和苦痛的岁月,成为他的文字仓库里的弹药。难以想象,在几百米的地下,如何能写出饱含深情的诗歌呢?
我不崇尚苦难,亦不追求苦难。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也做过文学梦,很多个在我脑海里模糊又清晰的人们,我希望用文字记录他们。可我时常没有提笔的勇气,亦没有坚持下来的决心。《微尘》中,陈年喜记录了他生命里遇到的一些人,很多都不在了,即便是微尘,也一样绽放过短暂的光彩。
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我也到了不惑之年。工作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生活中也不能把家里照顾得很好,这样的境遇,猛然回头,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身后是歪歪扭扭的脚印,一次次跌倒过,一次次爬起来,不忍直视。时常感叹自己的平庸,抱怨生活的辛苦。迷茫之际,看到陈年喜的文章,了解这个人,让我又重新审视自己。自己是不是杨绛先生口里的人,“书读得不多,却想得太多的人”。快两年不怎么读书的我,又一次拿起书本。《微尘》中讲到不管物质阶层有怎样的差异,每个人的内心的忧愁都是一样的,读到这里,我原本浮躁的心得以平静。
陈年喜看到患病的父亲仍在地里劳动不息时,他写道:“劳动是件美好的事情。”劳动催人老,人老了,劳动一点儿也不老,人把一辈子没忙完的劳动交给儿孙,就像秋天,把花朵交给来年的早春。几十年的背井离乡之后,陈年喜又回到家乡。他带着病痛,似乎一切又回到原点。但读过他的文集和诗歌的人们,明白这不是原点。那些他所描述的悲苦和那些早逝的人们,我们也许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去了解他们,去感知不一样的人生。这世界需要真相,哪怕这真相是如此的悲凉,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理解那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
我想到了年逾古稀的父亲,回想他经历的一切,又怎么不是艺术呢?父亲早年下岗下海,尝试了很多职业,都没有改变家里的境况。他决定和村子里一个亲戚包金矿,太想挣钱的父亲便带着家里的所有积蓄去了。不到年底,父亲回来了,之后我们一家人过起了多年还债艰难的日子。那时年纪小,只是隐隐听母亲说,父亲包的金矿出事了,所以当我看到《微尘》里写到很多人早早逝去,不禁热泪盈眶。
我想,父亲当年同样是害怕、迷茫的。但父亲和陈年喜都明白,在大千世界的洪流中,所有的痛苦、死亡、不公平都是平常,不必大惊小怪。我在父亲和陈年喜身上看到了同样的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
陈年喜的文章以及父亲的一生让我思考,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不停地奔跑,想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努力挣扎,有苦有甜,有笑有泪。酸甜苦辣过后,总会有些许印记。
对于陈年喜来说,写作就像点一盏明灯,照亮着生命的孤独。特别喜欢他说的一段话:“时间如风一样吹过去了,如今回头再看时,我看见了自己的青春、挣扎、梦想与苟且,看见了一个人站在黄尘古道中,四野的春风和霜雪把他吹彻。”
让我们感谢命运,感恩相遇的每一个人!
(作者单位: 榆林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