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董廷廷
生态环境之变,折射的是浙江公司宁海电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变。在深化“无废企业”建设浪潮中,该厂坚持“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原则,致力寻求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将固废从“环境负担”转化为“经济资源”,走出了一条燃煤电站固废治理和利用同向发力的新模式、新路径。
精耕四条循环链 厚植绿色发展活力
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坐落于宁海县北部的强蛟镇,象山港尾端,而宁海电厂就坐落于此。该厂主动响应政府环保部门号召,将“无废工厂”建设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效协同、融合推进。
与城市及园区深度融合,深挖循环经济产业潜力,探索形成“煤—电—粉煤灰—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蒸汽—集中供热—用热能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使电厂正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就地“吃干榨净”,安全处理率达100%,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闭路循环。
宁海电厂年产脱硫石膏量约30万吨,粉煤灰180万吨,也是生产水泥、混凝土、石膏板、新型墙材等建材产品的优质原材料,这正是毗邻电厂的强蛟海螺水泥厂、宁波北新建材有限公司急需的“宝贝疙瘩”。2024年,海螺水泥综合利用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的量分别为31.9万吨、10.4万吨。宁波北新建材公司拥有一条3200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产品90%以上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作为原料,使电厂脱硫石膏得到大掺量、规模化的利用,全年消纳石膏约18.2万吨。
创新“多联供”模式 激活循环经济浪潮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在需求。依托自身丰富资源,该厂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建立“以电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发电+”综合能源供应体,积极探索循环经济2.0的“多联供”新模式,充分利用电力产业煤基固废,做精固弃物市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多联供”推广后,对外供热折算到全厂机组降低煤耗0.8克,实现非电业务收入超6.5亿元。
此外,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积极拓展下游建材产业,进一步延伸循环经济链,一方面对海螺水泥等产品进行利用消耗,另一方面进一步消减电厂的粉煤灰、脱硫石膏及炉底渣等。
供热水项目利用机组发电产生的废热,采用二级热水管网系统供热方式,以85摄氏度热水实现对外供应,成为宁海县唯一一家24小时持续不断集中供应热水的企业,使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延伸。在外供原水项目上,该厂把节约下来的用水指标有偿转让给周边企业,为浙江省企业间水资源转让开创了市场化先河,具有极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依托“多联供”产品,吸引大型央企国企、地方企业纷纷落户园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中北新建材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膏板生产基地。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7家,2024年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160亿元。
是固废,更是财富。该厂深度挖掘固废价值,主动对接终端市场,形成了多能互补、协调供给、互利互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增设固废处置“新武器” 深挖副产品增长极
4月10日,在电厂与海螺水泥厂交界处,应急储灰罐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为了提升灰渣附加值,该厂实施灰渣综合利用全链条系统改造,将建设一套60吨/时粗灰磨制系统,将年产超80万吨的粗灰通过管道输送至磨细区域加工成Ⅰ/Ⅱ级细灰后对外销售。同时,该厂已完成捞渣机湿渣改干渣改造,后续通过增设一套40吨/时干渣磨细系统,将全厂30余万吨炉渣送至磨细区加工磨细,同步增设应急储灰罐设施、成品灰上船运输系统等,健全灰渣“磨细—存储—运输”的加工销售综合利用通道。干渣磨细系统投运后,炉渣每年销售收入增加2900万元。
自新“固废法”实施后,该厂紧跟政策,陆续推进冷却塔海泥沙、机组生产工艺产生的污泥等固废的回收、存储及掺烧工作,开展工业固废统一分类、托运、处置工作。运行4年来,累计回收掺烧冷却塔海泥沙等各类工业固废达2.3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超400万元。
发展的绿水青山里总是蕴藏着发展的“金山银山”。该厂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更绿、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赋能美丽国能、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