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周永亮 严 蒙 原晓冰
4月的天山北麓,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一辆沾满泥浆的越野车在晨光中艰难前行。数智科技公司智能矿山事业部咨询顾问潘志国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把冻僵的手指从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移开。后座的丁红叶突然惊醒,手里的保温杯“咣当”一声滚落在车底。
“到哪了?”丁红叶哑着嗓子问,声音里还带着未散尽的睡意。
“刚过库车市,”驾驶员马谊军紧握方向盘,眼睛始终盯着前方结冰的路面,“大平滩还有两小时。”
车窗外,碎石不时弹起,在底盘上敲出沉闷的声响。这是他们这个月跑的第四个矿区。窗外的景色单调得令人发困:褐黄的戈壁,银白的雪线,偶尔掠过的野骆驼群。
上午10时30分,大平滩煤矿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沾满煤灰的窗户斜射进来,在投影幕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潘志国站在投影仪前,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潘工,你们这个智能化建设方案总体应用架构,真能把我们十几个子系统的数据都打通?”矿方机电副矿长刘怀江的口气里带着些许疑虑。
潘志国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不慌不忙地开口,“当前架构设计严格遵循集团公司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求,已在多个矿区实现成功部署……”
会议室讨论一下子就热烈起来。矿方机电科长对智能调度算法的容错机制展现出浓厚兴趣,针对这一关键议题展开细致入微的追问。面对提问,团队人员借助精心绘制的矿井示意图,结合现场实际作业情况,以清晰的逻辑、专业的术语,深入浅出地阐释容错机制的原理与应用场景,还分享过往项目中成功解决类似问题的案例,用数据和事实进一步增强说服力。窗外,日头西斜,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演算公式,矿泉水瓶在每个人面前堆成了小山。
最终,刘怀江拍板:“就这么干!”他抓起方案书重重合上,“潘工,你们这‘一矿一策’的方案,是把我们矿的脾气都摸透了啊!”
潘志国长舒一口气,和团队其他成员相视一笑。窗外,最后一缕夕阳照在矿区“安全生产”的标语牌上,将金属字映得闪闪发亮。
与此同时,六百公里外的黑山煤矿,自动化工程师柴煜淞正在零下15摄氏度的调度室里工作。他呼出的白气在监控屏幕前形成一片薄雾,睫毛上结了一层细霜。突然,一体化管控平台发出警报,智能视频系统出现异常。
“小常,系统提示变电所配电室有异常,需要立即确认。”柴煜淞的声音在对讲机里显得格外沉稳。窗外,“90后”工程师常胜绮已经套上厚重的防寒服,他熟练地将检测设备装进保温箱,又往怀里塞了两个暖宝宝。
这样的紧急处置,柴煜淞已经记不清是第多少次。春节返岗时,他特意从老家带来一罐辣椒酱,如今还放在宿舍的窗台上,瓶盖上的冰晶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最让他难忘的,是上周夜班时,老矿工任发祥端着热腾腾的奶茶来到调度室:“小柴啊,有了你们这个‘电子哨兵’,咱们干活心里踏实多了。”
在乌鲁木齐的临时宿舍里,项目经理周永亮正对着手机发呆,屏幕上是儿子发来的模拟考试卷照片,最后一道大题还空着。书桌角贴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爸,这道题等你回来讲。”他算了算日子,这是孩子高三下学期自己错过的第三次月考了。明天又要启程去红沙泉二矿进行系统调试,他只能把详细的解题步骤写在电子屏上,最后画了个加油的小人。
这样的故事在数智科技驻疆团队里比比皆是。他们就像新疆的胡杨林,把根系深深扎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默默编织着智能化的脉络。
夜深了,戈壁滩上的星空格外明亮,数智科技驻疆团队的成员们三三两两地回到各自的临时住所。明天,新的挑战又在等待着他们——乌东煤矿的皮带运输系统需要升级,宽沟煤矿的数据中心等着调试,红沙泉一矿的智能监控系统还差最后的验收……
在新疆这片占全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大平滩”等待着被现代科技唤醒。一群怀揣梦想的数智人,用坚守诠释责任,以创新践行使命,让“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智慧矿山愿景,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