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吴 薇
清晨8时30分,龙源电力湖北公司市场营销部电力交易员邱斌快步走向工位,迅速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瞬间占据了他的视线。湖北省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现货事前披露信息、未来气象预报、公司各场站设备状态、输电线路运行情况……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而他的任务是从中捕捉关键信息,为公司中长期与现货交易制定最优策略。
自去年4月湖北省常态化开展电力现货市场以来,邱斌迎来了职业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电量保障员”转型为在分秒之间决策的“市场操盘手”。
“这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邱斌盯着屏幕上每15分钟刷新一次的现货量价曲线说道,“一次判断失误,可能让公司损失几十万度电的收益。”
过去,电力营销是计划性的,发电企业按月申报电量计划,电量销售价格是固定的,电力营销的工作相对程式化。但2022年8月,湖北省启动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试运行,特别是自去年4月16日起,湖北省在全国第二批现货试点省份率先开展长周期结算试运行,40%电量按照现货价格结算。目前,全省电力现货市场已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市场体系,全省参与现货市场的发电企业超过400家,新能源交易电量占比达50%。今年,湖北省再出新规:全省风电项目保障性收购电量比例由60%减少至0,中长期交易电量上限为全年可利用小时的20%电量,80%电量参与现货交易。
这一变革对龙源湖北公司这样的新能源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货市场提供了更灵活的调节空间;另一方面,新能源的不可预测性也增加了交易风险。同时,也将电力交易员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需要在当日申报两天后24个时段的中长期电量电价,在现货日前市场申报次日96个时刻(每15分钟一个点)的电量与价格,并根据现货实时市场及天气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未来的中长期交易策略。邱斌形容:“现在电力像股票一样,价格随时波动,交易频次从‘按月’变成‘分秒必争’。就像下棋,既要预判对手,又要应对突发状况。”
上午9时,交易市场申报窗口开启,邱斌进入全天最紧张的时刻。他的屏幕上同时运行着多个系统:电力交易平台填报数据、功率预测系统校准发电能力、气象监测软件跟踪风速变化……
中午12时,中长期市场交易结束,但邱斌的工作远未完结。下午上班,他召集另外两名交易员召开每日复盘会,电脑屏幕上展示着前几日交易与实际结算的偏差分析。“这个时段少申报200兆瓦时,价格却比预期高0.2元/千瓦时,相当于少赚4万元。”他指着曲线说道。
这样的复盘已成为团队必修课。邱斌还养成了记录“交易日志”的习惯,将天气、节假日、工业用电规律等变量纳入分析模型。
晚上6时,武汉的城市灯光渐次亮起。邱斌仍在整理次日交易策略草案,突然收到系统警报:明日早间可能出现短时大风。他立刻联系风电场确认机组状态,调整申报数据。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数字战场”上,新一轮的较量已然开始。
离开办公室时,邱斌的电脑屏幕依然闪烁。那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中国电力行业向绿色化、市场化、智能化迈进的铿锵足音。无数“邱斌”的探索,正在为绿色电力的未来铺就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