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巡检路上的“新闻眼” 2025年04月28日 

■ 华 翔

四年前,当我以运行巡检操作员身份踏入电厂集控室时,手中的巡检记录本上只有成排的数字:振动值、汽压、电导率……这些硬核参数填满了我的工作日常。直到某个冬夜,一台空压机突发轴承过热预警,抢修结束后,值长一句“这个处理过程能当成学习案例”点醒了我——原来那些冰冷的数据背后,藏着未被言说的故事。

第一次尝试将抢修过程写成新闻稿时,我像写事故报告一样罗列技术参数,直到宣传主管用红笔圈出“运行人员用测温枪进行测温”的细节,批注道:“这里藏着值得深挖的新闻素材。”这句话成了我写作生涯的启蒙。我开始明白,生产现场的新闻需要将钢铁与数据还原成有温度的人与事。检修人员在寒夜中反复校准仪表的坚持,远比“轴承温度从70摄氏度升至85摄氏度”的参数更有生命力。

每班固定的三公里巡检路线成了我“新闻眼”的训练场。巡检员总把验电笔别在左肩的习惯,源于某次电气设备突发缺陷时单手测绝缘、另一只手打手电的抢修记忆;化验员的水质记录本边缘浸着淡蓝色,那是长期接触酸碱滴定试剂留下的印记……这些细节逐渐拼凑出新闻报道的血肉。安全帽檐的煤灰、护目镜上的水汽、沾着油渍的检修记录,都成了生产一线鲜活故事的注脚。

戴着安全帽写作,必须学会平衡专业性与大众理解。报道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时,初稿中“负荷响应速率达15兆瓦/分钟”的表述让普通读者无感,直到电气主管指着实时功率曲线打比方:“这就如同给发电机组装上智能心脏起搏器,按秒级响应调整供血节律。”从此,我的术语转化手册里多了这样的对应关系:“调速系统”成了“发电机油门”,“凝汽器”译作“真空抽水机”……但这份平衡并非妥协,在报道超低排放数据时,我坚持保留“烟尘排放小于等于3毫克/标准立方米”的精准数据,因为这不仅是远低于环境指标的数值,更是全厂严守的环保底线。

四年间,测温仪与签字笔始终是我离不开的生产工具。前者测量机组的温度波动,后者用来记录同事安全帽下的抢修故事。在钢架林立的厂区,我见过凌晨三点的抢修现场腾起的焊花,也写过除夕夜坚守岗位的运行人剪影。从厂内报道到行业媒体,我的写作半径在逐步上升。作为工业脉搏的记录者,我愈发懂得:那些曾经贴在厂区公告栏的文字,正成为外界理解电厂人的一扇窗。当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与汽轮机轰鸣声共鸣时,我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在光明与热力的诞生地,做一束永不熄灭的记录微光。

(作者单位:广东公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