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追风密码 ——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追风者创新工作室”的故事 2025年04月30日 

■ 本报通讯员 杨明坤

开栏的话:

在创新的土壤上,每一粒种子都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国家能源集团的创新工作室,正是这样一片沃土——这里有一群追风赶月的奋斗者,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动人篇章。

“五一”之际,致敬每一位奋斗的国能人!“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专栏将给您讲述这些创新工作室的故事。愿这些故事传递创新的火种,照亮更多前行的路。

在广袤无垠的黑龙江大地上,银白色的风机群如同卫士般屹立,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新能源热土上,龙源电力黑龙江公司“追风者”创新工作室,宛如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灯塔,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前行。它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帆,以科技创新为桨,攻克技术难关、培育创新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攻坚克难

在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

在新能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难题如同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巨石”。“追风者”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主动肩负起攻坚克难的重任,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向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发起挑战,演绎出无数动人的创新故事。

“追风者”创新工作室始终以解决行业痛点、创造实际价值为导向,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在工艺突破、节能降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工艺突破方面,团队大胆创新,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换代。面对金风GW77-1500机组的变桨轴承与轮毂连接螺栓经常出现断裂情况,以往使用手电钻取断裂螺栓时,不仅工作强度大,需4至5人轮换作业,而且工作时间长达6至8小时。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引入先进理念,研发出新型工装。磁座钻通电后,底部变化的电流产生磁场,吸附在钢结构上,电机高速运转带动钻头,实现对钢结构钻孔。这一创新使得工作人员减少至2人,工作时间也缩短到2小时,大大缩短故障停机时间,累计增加效益16万元。在创新成果上,工作室成功降低铁塔缺陷频次,使雷击引起输变电停运次数由每月17.3次降至0次,减少人力物力投入,降低电量损失和电网考核指标,全年节约成本约70万元,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三年,工作室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黑龙江省“五小”创新二等奖、两项QC成果一等奖,成为行业内创新的标杆。

人才辈出

锻造创新发展中坚力量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追风者”创新工作室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使命,精心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一批德技双馨的新时代产业工匠,为企业创新发展铸就坚实人才基石。

工作室带头人滕藤,是团队的灵魂人物。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起步,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技术创新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创新的执着与热爱。他秉持“创新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理念,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人才培养上,他以身作则,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课题研究”的培养模式。他经常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团队成员。在他悉心指导下,许多年轻成员迅速成长,在各自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在技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引领着团队在创新的蓝海中破浪前行。

技术骨干郭浩,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写照。作为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他凭借踏实肯学的态度,逐步成长为团队核心力量。在参与多个重点项目时,郭浩总是主动承担急难任务,在数据采集、设备调试等基础工作中积累经验。面对技术难题,他善于从实际操作中总结规律,提出的优化建议多次被纳入项目方案,有效推动工作进展。从普通技工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郭浩用行动证明,在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只要保持钻研精神,就能在岗位上实现自我突破,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

在“追风者”创新工作室,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位成员都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平台上,不断挖掘自己潜力,实现着自我价值的提升。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验探索

构建创新发展长效机制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创新工作室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管理模式上,工作室采用“项目制”管理方式。每个创新项目都设立专门的项目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确保项目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进。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这种管理模式,如同精密的齿轮,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使得创新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构建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在“导师带徒”模式中,经验丰富的导师一对一指导新成员,帮助他们快速熟悉工作流程,掌握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为成员们提供知识共享和思想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新灵感;“外出培训”则选派优秀成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大家视野和思路,让团队始终保持与行业前沿同步。

在产学研合作上,工作室与多所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研机构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为工作室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工作室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平台。双方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取得多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工作室在组织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时不断推陈出新,按照成果的原创性、先进性、可操作性、效益性、推广应用性等分类进行评选。同时,同步开展以职工姓名命名的先进操作法推广交流、“名师带高徒”技能培训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激励体系,有力激发各个创新领域同向发力、各展所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追风者”创新工作室继续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取得更多突破性创新成果,为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当朝阳升起,银色风机在大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大地上树起的丰碑,而镌刻下丰碑的正是那些追风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