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刘建玲
连续6年煤炭下水量稳居全国首位,煤炭五期工程全面开工,国家能源集团首个专业化油品码头项目启动建设,集团首家内陆无水港落户鄂尔多斯挂牌运营,智慧港口、生态港口两项交通强国建设项目高分通过验收评审,获得集团公司首批“无废企业”授牌……
黄骅港,这片盐碱滩涂蜕变的渤海湾畔现代化能源大港,正以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在保障国家能源运输的征程中迅速崛起。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黄骅港视察时指出,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犹在耳畔回荡。黄骅港务时刻牢记嘱托,依托集团一体化运营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增强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行奋进。
牢记嘱托 锚定坐标
勾画港口产业发展新蓝图
五月的渤海之滨,春和景明。黄骅港务煤五期工程建设现场塔吊如林、机械轰鸣,繁忙的建设现场开启黄骅港务二次跨越新征程。该项目建成后,黄骅港务煤炭年运输能力将由2.1亿吨提升至2.6亿吨,依托现代化科技赋能,这里将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智能化、绿色化煤炭港口标杆,为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且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双环”交会点,腹地可辐射雄安新区、冀中南和鲁、豫、晋、陕、蒙等地区。以黄骅港为基点,沿集团自有铁路穿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连接海上航运运输,形成横跨东西、纵跨南北的物流大通道。
两年来,黄骅港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想指引转化成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提出创建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一流港口企业的发展目标,总结梳理出“绿色、智慧、高效、平安”四条固基主线,并进一步拓展形成“改革、转型、发展、品牌”四条“新质”主线,实现“守业”和“创业”齐头并进,大力推行煤炭主业发展、非煤业务布局、航道安全通航、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等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工作,与党中央决策部署步调一致、落地落实。与煤五期工程南北遥相呼应的8万吨级油品码头,目前主体施工已完成70%。该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606万吨,建成后将成为渤海湾及南海海洋原油上岸的重要枢纽,承担原油、燃料油和稀释沥青等货种的接卸任务,进一步完善港口能源运输功能。
沿着祖国海岸线,黄骅港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江苏泰州、谏壁,湖北荆州、广西钦州以及海南乐东等地积极谋划港口布局。以“黄骅港”为母港核心,持续推进黄骅港务、天津港务、珠海港务强基扩能工程,加速推动港口产业布局从“规划蓝图”向“建设实景”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骅港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仅为黄骅港锚定了战略发展方向,更为港口产业的全局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2024年底,黄骅港务携手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能源投资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内陆港业务合作意向书,挂牌成立鄂尔多斯市内陆无水港。成功打通集疏港货物物流运输大通道,有效拓展港口物流产业链条,更好服务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黄骅港务加快推进3号4号散杂货码头工程建设,深度挖掘非煤业务潜力;全力推动902号泊位口岸开放工作,先后开通上海泛亚、大连、上海港、天津港4条集装箱航线,打通国家能源集团自有铁路双向运输通道。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正加速崛起。
黄骅港务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以煤促港、以港强链、以港聚业,充分发挥枢纽港“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功能优势。在集团公司“加强物流产业能力建设”的指导下,正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路线图”深度融入运输产业全链条和一体化运营全过程,为稳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出新的贡献。
聚焦主业 强化担当
发挥能源保供枢纽港作用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下水港,黄骅港务每年超2亿吨煤炭出港,占北方煤港总量的30%以上,始终发挥主力军作用。2024年,黄骅港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2583万吨,刷新开港以来历史纪录。其中,煤炭下水量达21435.5万吨,连续六年稳居“北煤南运”港口首位;散杂货吞吐量完成816.8万吨,创开港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数字背后,是黄骅港人用汗水浇灌、以智慧凝聚、靠团结拼搏书写的奋斗篇章。
黄骅港地处渤海之畔,盐碱荒滩之地,不仅生态环境恶劣,更因粉砂淤泥质海岸没有天然航道,被称为“建港禁地”。黄骅港的建设者们凭着拼搏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打破“魔咒”,开创中国历史上粉砂淤泥质海岸建成人工长航道深水大港的奇迹。一代代黄骅港人不畏困难、不断突破,承担着守护国家能源通道枢纽港口的重要使命。
经历20余年发展,黄骅港务已经建成2亿吨大港,能源保供枢纽港口的作用更加凸显,然而大风大雾、寒潮冰冻不断挑战黄骅港务的保供能力。黄骅港务煤炭存储设计能力仅为460万吨,实际保证正常运输的存储能力不足300万吨。对于每天煤炭进出港量60多万吨的港口来说,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封航或多设备故障极易出现堵港风险。黄骅港一堵,上游铁路、矿区,下游电厂发电均受到严重影响。黄骅港人发挥建港精神、铁军精神,一次次直面挑战,一次次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在下游电厂告急、上游铁路高位的情况下,不怕困难、不言放弃,勇于奋战,保供保畅。
2025年,黄骅港务锚定目标、迎难而上,3月、4月连续刷新煤炭下水量历史同期纪录,即便在4月中旬遭遇60小时强风封航挑战,全体职工依然勠力同心、科学调度,以高效作业实现逆势突破。截至5月9日,公司煤炭装船量成功反超年计划进度12.9万吨。
奋楫扬帆 乘势而上
书写港口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对港口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寄予殷切期望,对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全体员工以创新为楫、以实干为帆,勇立时代潮头。
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黄骅港务敏锐捕捉发展新机遇,在科技前沿领域持续攻坚。近两年,企业秉持“知不足而奋进”的进取精神,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出煤炭码头自主可控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构建“智、灵、精、芯”设计架构,实现港口生产全场景、全工艺的数字化贯通,树立智慧港口建设新标杆。同时,深度参与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先导应用、数字化转型、“零碳港口”等试点工程,“煤炭码头全流程设备远程集控技术研发与应用”“绿色港口发展”两项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均以高分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今年5月份,黄骅港务再攀创新高峰。依托国家能源工控系统与信息安全研发中心,黄骅港务联合科环集团国能智深公司,成功实现S8堆料机核心工控系统全栈式自主可控技术的示范化部署。此项成果作为我国散货港口领域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工控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港口核心装备工控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也为我国大型港口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打造出示范项目。创新的基因深植企业发展命脉,922名员工人均持有约0.6项专利,形成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紧握创新驱动之笔,绘就产业升级新局。未来的黄骅港务将持续发挥创新能力,在生态发展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工作,加快推进“零碳港口”建设。立足国家能源集团“以煤为基”产业优势,强化煤炭五期工程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强化煤与非煤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北煤南散”两翼格局,全力建设3亿吨吞吐能力的现代化大港,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深化市场化运作,借助一体化资源优势拓展非煤运量,培育新的增长极,为构建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黄骅力量。
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黄骅港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以忠诚与担当守护能源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在服务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征程中,镌刻新时代港口发展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