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好新闻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 2025年05月30日 

■ 黎 树

翻看自己这些年写的稿件,从最初生硬的“八股文”到如今相对成熟的作品,我深切感受到,新闻写作的本质是“讲好故事”。

刚开始写稿时,我像大多数初学者一样,总是套用固定模板:开头必是“为深入贯彻……”中间罗列各种数据成果,结尾来一句“下一步将……”这样的稿子,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更别说打动读者了。

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很大力气写了一篇节能降耗的稿件,各种数据一应俱全,自认为挺不错。可编辑的反馈却让我愣住了:“数据很全,但像是材料的生硬堆砌,没有温度。能不能讲讲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

这句话在我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写的不是新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总结。读者想看的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认真研读“学习强国”、《国家能源集团报》、集团网站等媒体的优秀报道。慢慢地,我发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人”的存在。它们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写设备改造时,我不再机械地写“投资××万元,工期××天”,而是走进深夜灯火通明的车间,看攻关团队如何一次次失败后又重新出发。写节能降耗时,我不再简单地说“降低能耗降本××%”,而是观察运行人员如何精心调整每一个参数,看维护人员如何让老设备焕发新生机。这一写,感觉就不一样了。

不过,在能源行业写新闻还有个难题——如何把那些专业内容写得通俗易懂?一开始我也犯难,写得专业了怕读者看不懂,写得通俗了又担心不够准确。后来从一些优秀报道中学到了窍门:多用类比和具体化表达。

比如描述发电量,与其说“年发电量××亿千瓦时”,不如说“相当于××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介绍环保成效时,“减排二氧化碳××万吨”这样的表述,远不如“相当于种植了××万棵树”来得直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的视角来解读技术——一项技术革新对企业意味着什么,给员工的工作带来什么改变,能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当技术与人产生联系,那些原本枯燥的专业内容自然就鲜活起来了。

写得多了,我越来越体会到什么叫“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天线”是政策导向和企业战略,“地气”是基层实践和员工故事。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去年,我写了一篇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稿件。如果按照以前的写法,肯定又是“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这些大话。思来想去,我决定从一把榔头写起。这把榔头原本是我们对付煤炭结块的“利器”,每到雨雪天就得靠它敲打给煤机。可自从建了封闭煤场,上了智能系统,这把榔头就在工具间的角落里落了灰。从深夜里榔头与给煤机的“咚咚”声,到如今智能系统的安静运行,一把榔头的“退休”,不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吗?

新闻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时代在变,读者在变,传播方式在变,我们的写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但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始终不变——好的新闻,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

从“写新闻”到“讲故事”,这不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认知的升华。这条路还很长,但正是这种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过程,让新闻写作充满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丰城公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