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龙源风电人在风沙肆虐的柴达木盆地,架起一座座风机—— 让“无人区”的风速丈量担当 2025年06月04日 

■ 本报通讯员 丁曦川

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区,戈壁苍茫。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在青藏高原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龙源电力青海茫崖50万千瓦风电项目安装了国内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机组。今年5月底,该项目成功并网,成为海西200万千瓦实施“夜间风电”工程的先锋项目,以国能建设者的担当与勇气在生命禁区种下绿色希望。

拓荒者 与风签订的生死契约

青海海西地区地处可可西里、阿尔金山、罗布泊三大“无人区”环抱的柴达木盆地,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这里风沙肆虐、植被稀少、水源匮乏,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70%,每一次爬升塔筒都相当于攀登一座无形的雪山。侯晓迅的越野车里,永远备着降压药、氧气罐和磨损的施工日志。作为龙源电力青海茫崖50万千瓦风电项目统筹负责人,他从贵州跨越1800公里而来,落地时血氧仪78%的数值,是高原给的第一张“挑战书”。但当他看见工人们背着氧气瓶在120米高空拼接叶片时,混凝土振捣棒的轰鸣盖过7级风声,侯晓迅读懂了建设者的初心:“在这里,氧气会稀缺,但意志永远充足。”

为了对抗年均3000小时的大风,团队发明“零点吊装法”。每天凌晨1时到5时,当风速降至5级以下,数百盏氙气大灯照亮戈壁,工人们在120米高空拼接叶片,每颗螺栓需承受每米200牛的扭矩,误差不超过0.1毫米。最惊险的技术攻坚发生在叶片吊装环节,7.7兆瓦机组单支叶片长达108米,吊装时需精确计算风速、风向与重心。一次夜间吊装中,突来的阵风吹得叶片剧烈晃动,侯晓迅果断下令暂停,带着技术团队在塔筒内用激光测距仪重新校准角度,直到凌晨4时才重启作业。

面对各种技术难题,侯晓迅带领团队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韧劲和科学的规划施工方法,让绿色能源的根基深深扎进戈壁荒滩。

领跑者 与时间赛跑的戈壁时速

缪配元的手机里存着两张特殊的地图:一张是奥维导航标记的戈壁37处沙尘暴避险点,另一张是测风软件实时标记的风速曲线。作为管理800人团队的项目经理,他的工作节奏被风速表切割成碎片:“风速低于4级才能吊叶片,低于6级才能铺电缆,我们的日历不是按天算,是按风速区间算。”

2024年的一次详勘中,下午4时,黄色沙墙突然压来,能见度骤降至5米。没有信号,没有地标,缪配元靠着预先在地图上标记的红色路线,带着队伍在沙丘间迂回穿行,直到凌晨1时才摸回营地。当所有人员安全归队,他看着沾满沙尘的工装笑了:“在这儿,每个人都是彼此的指南针。”

对缪配元而言,项目从前期到招标再到后期,就像亲手养大一个孩子一样,心里充满感情。65台风机和18条线路,从一望无际的大漠到一台台风机拔地而起,他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对每一台风机、每一条线路的位置都铭记于心。

狂风吹不灭信仰,艰苦压不垮脊梁。一群人、一股劲、破万难。从首台风机基础浇筑到并网,项目仅用249天,比同期标段提前45天完成。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混凝土组、吊装组、电气组的无缝衔接,是2000人在沙尘中的精密协作。缪配元感慨道:“没有哪个个体能跑赢时间,但团队可以。”

项目成功投产的背后,是龙源追梦人用责任、付出扛起的脊梁。为了绿色的梦,追风人的脚步永不停歇。

扎根者 “95后”新人的戈壁成长足迹

从高楼林立的城市到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巨大的环境落差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但对杨延军这样的新人而言,恰是历练与机遇。

杨延军还记得2024年初到戈壁时的震撼:火车站像被时光遗忘的上世纪80年代建筑,项目部的板房在风中吱呀作响。“第一次整理资料时,电脑突然断电,我看着满屏未保存的文档,急得差点哭出来。”这个青海海东的小伙子从未想过,理想中的“基建大业”,开场竟是与报表和沙尘暴的拉锯战。

老前辈李工的笔记本成为他的“戈壁指南”。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电气设备拆解图,空白处写着“螺栓扭矩需复查三遍”等批注。渐渐地,他经历了从职场“小白”到沉稳干练的蜕变。从学习电气知识、通宵对接整改资料到适应艰苦环境……无数个“第一次”让他迅速成长。“是团队的力量和老员工的精神激励了我,”杨延军说,“在艰苦中学会坚韧,融入集体,才能让我走得更稳更远。”

随着青海茫崖风电项目的建设,新一批年轻的建设者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他们从前辈手中接过责任的接力棒,在实践中学习,在困难中磨砺,将老一辈建设者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铭记于心,并让它在戈壁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追风风自来,追梦梦终圆。戈壁荒漠之中,龙源人一路向风而行,让每一滴汗都闪耀使命光芒,让每一阵风都化作绿色电能,用不同的“风速”丈量着对国家能源事业的忠诚、热爱与坚守。当风机在“沙戈荒”上拔地而起,绿色发展的未来也随风而动,赋予“无人区”新的生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