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两场“三年之战” 2025年06月09日 

■ 刘 钊

2004年6月,我高考前的最后一课,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了“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的字样,为三年的高中生涯送上了最后的祝福。阳光从教室后窗斜射进来,照亮的浮尘在光柱里跳舞,我盯着课桌上刻了三年的“加油”,突然想起早读时一遍遍背诵的《赤壁赋》,想起晚自习算到头晕的函数题,想起无数个补课的节假日……那时,总觉得“三年”是漫长得看不见头的河,却没想到,二十年后的自己,会在深夜的台灯下,对着中级经济师的数据分析、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事故案例皱眉挠头——原来时光早把两个“三年”,酿成了跨越时空的默契。

课桌上的“加油”印记

2002年到2004年,我在县里读高中。那时候的教室,还没有多媒体黑板,没有音箱扩音器,也没有冬暖夏凉的大空调;那时的我们,需要时刻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需要竖起耳朵聆听老师的授课,一个分神,那道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就会从眼前漏掉、从耳边飘过……

不经意间,打开墙角的书柜,学生时代的记忆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高三课本的扉页还留着褪了色的誓词:“背完100个英语单词才能睡觉”,可现在依然记得的词儿已经寥寥无几;早自习的晨光里,全班此起彼伏的背书声像涨潮的海浪声,抑扬顿挫,震得人头皮发麻;翻得边角卷起的错题本上写满了备注,蓝色的墨水在纸上晕开,将疏漏的知识点浸润成一片朦胧却生动的记忆。

那时不懂什么叫职业规划,只知道考个好的大学是唯一的目标。直到大学的某天在食堂里听见学长说“大学还要考证”,才懵懂意识到:人生的“闯关”,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就像那刻在课桌上的“加油”印记,当时以为是孩子气的仪式感,后来才懂得,那是对“认真”最原始的承诺。

储煤场路上的“口袋书”

2022年,我报名参加经济师的专业技术考试。

清晨,早早地被闹钟叫醒,胡乱洗把脸,就开始了当天的晨读:经济学原理、货币金融、法律条款等一个个专业术语,让头上本来不多的头发又掉落了不知多少。中午,去储煤场地的路上,一边翻着“口袋书”,一边听着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刚刚记住的口诀总是被机器的“滴滴”声打乱思绪。晚上,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看视频、刷题库、背案例……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十二点!这场景多像高三那年,边吃早餐边背古诗,生活的琐碎和目标的坚定,从来都能拧成一股绳。

年初,我收到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证书,两年来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多少有几分当年打开大学领录取通知书的期待。看着证书上的烫金字,突然想起备考期间背书刷题的深夜。台灯将我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孤独的斗士,对着满页的法规条文“冲锋陷阵”。桌上的保温杯换了又换,笔记也从纸质本变成了电子文档,不变的是每看懂一个事故案例时,心里突然亮堂的瞬间——就像当年解开压轴题时的雀跃,原来有些快乐,从来都属于认真的人。

相隔二十年的“时光对视”

昨晚收拾旧物时,翻出了2004年高考的准考证,照片上的自己带着婴儿肥,眼神中透露着满满的自信。旁边是2024年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证书,照片里的人眼角多了几丝皱纹,嘴角却多了一份从容。两张证件上的日期横跨了二十年,像一条时间的隧道,让当年那个解不出难题急得满头大汗的少年,看见二十年后能在安全方案上签下名字的自己。

最奇妙的是那些“跨时空的呼应”:高三时为了记忆单词总结的“谐音法”,如今用来背诵《安全生产管理》的事故类型;曾经觉得枯燥乏味的错题整理,变成了现在分享事故案例时的“工作秘笈”。原来所谓的成长,从来不是推翻重来,而是把少年时代磨砺出来的“学习力”,变成职场上需要的“专业力”,就像当年物理课上的“量变引起质变”。此刻才懂得,那些看似无用的坚持,早就在时光里埋下了成功的伏笔。

如今,站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值班室里,看着绿电重卡在有序装卸,忽然想起2004年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个午后——阳光同样灿烂,蝉鸣同样刺耳,只是当年的自己在想“未来会去哪”,现在的自己在想“如何让每一粒煤安全地到达客户手中”。从“高考”到“职考”,跨越二十载的两个“三年”,让“考试”的意义从“自我证明”变成了“价值承载”。

夜风掀起工装的衣角,带着煤场特有的清冽。远处的路灯亮起来,把地面照得发亮,像极了高三教室永不熄灭的晚自习灯。忽然明白,从“高考考生”到“职考考生”,变的是身份与战场,不变的是掌心握笔的温度,是心里对“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而这,大概就是时光送给每个“答卷人”最温柔的答案:只要你始终愿意认真落笔,人生的每一张试卷,都会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光芒。

(作者单位:榆林能源)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