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节能降耗不是空喊口号” 2025年06月25日 

■ 本报通讯员 周 祥 陈春宇

6月的黄骅港,海风带着咸涩掠过堆场。设备管理中心铆焊机加工车间里,弧光闪烁,金属切割声与机器轰鸣交织着。技术员韩斌正蹲在翻堆皮带线中心漏斗线前,指尖划过溜槽内壁深浅不一的沟壑——这个服役十年的“老伙计”因长期吞吐煤炭,内壁磨损已超过极限值。

“皮带又跑偏了。”设备管理技术员孙鹏飞擦着汗走过来,工装后背洇出大块汗渍。整套料斗更换费用高达30万元,而外购备件至少要等45天,意味着整条煤炭卸车线作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午休时,韩斌在废料堆前徘徊着。几块锰钢板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这些因局部磨损被当作废品的材料,此刻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些钢板还有救。”他突然蹲下来,手指抚过钢板表面,常年与金属打交道的触感让他心头一动。他立即召集维修车间班组骨干,在车间角落组织大家开始头脑风暴,一起讨论研究解决方案。韩斌用粉笔在铁皮柜上画出草图:“我们可以用这些废板拼接曲线,再通过堆焊增强耐磨性!”一旁的焊工质疑道:“拼接处应力集中怎么办?”韩斌没有立即回答,只是用粉笔在应力点重重画了几个圈。车间温度逼近40摄氏度,韩斌带着三人小组蹲在切割台前。钢花飞溅中,将废板裁成不同曲率的模块。当第一块拼接板完成时,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拼接处应力集中,抗拉强度仅为标准值的68%。

深夜的车间只剩一盏灯亮着。韩斌守在电脑前,反复调整焊接方式及参数,突然灵光一闪——采用鱼鳞纹分段焊接法,既能分散应力,又能增加焊接面积,或许可行。

想到办法后,韩斌立即来到车间,组织人员在试验板上反复调试,通过控制电流与焊速,焊道竟像鳞片般层层叠加起来。经过多次尝试,新工艺终于通过强度测试。安装当天,韩斌攥着对讲机守在皮带机旁,紧盯每一个环节。当改造后的漏斗顺利通过料流时,显示料流轨迹稳定,皮带张力正常。三天后,经受住满负荷考验的料斗让所有人松了口气。经测算,此次旧件改造不仅节省上万元成本,还将维修周期从两个月缩短至一周。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堆焊强化的料斗,使用寿命比原配件延长了40%。

节能降耗不是空喊口号,它就蕴藏在每一次技术革新和细节优化之中。韩斌和团队成员把废料堆视为“百宝箱”,坚持“能维修的不自制、能自制的不购置”的原则,将成本意识融入机加工的每个环节。

正是在这种精打细算、物尽其用的理念推动下,仅今年4月份,韩斌和他的团队就完成铆焊机加工派工单56张,创造价值112.66万元;完成可修复件联系函29张,创造价值32.1万元,总计创造价值144.76万元,创下近五年同期最高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材料再利用,是无数原本需要外购的备件在自家车间“诞生”。每一道精准的焊缝,每一次车床的切削,都在为港口运营实实在在地节支降耗。在这个焊花与汗水交织的车间里,设备管理中心的成员们用精打细算让一吨吨废料获得新生,变成了节能降耗的真金白银。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