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断路、断网、断电,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应急使命·2025”演习聚力提升新质救援能力,有力防范应对各类突发灾害事故—— 应急使命 时刻准备着 2025年06月27日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极端灾害事故场景下应急救援能力,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大兴安岭地区和河南省濮阳市、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演习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省政府联合承办。

本次演习聚焦极端性、专业性、实战性,突出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等新质救援能力,围绕极端灾害事故场景展开。其中,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模拟黑龙江省东宁市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造成道路损毁、通信中断、局地停电和部分人员失联等场景,重点演练预警侦察、应急指挥通信网络构建、空中救援通道开辟、水路救援通道搭建、公网通信抢修恢复、电力应急供电和抢修复电、损毁通道抢通等7个科目;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模拟河南省濮阳市某油田基地1万立方米储罐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场景,重点演练智能化态势侦检和决策指挥、快速远程供水供液、全方位冷却防护、化工装置立体火扑救、立式储罐流淌火扑救、球形储罐喷射火扑救、外浮顶储罐全液面火扑救等7个科目。本报撷取部分救援行动场景,再现令人震撼的精彩片段。

淬炼应对“三断”新质救援能力

6月24日,作为“应急使命·2025”演习其中的一个专题演习,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举行。演习模拟黑龙江绥芬河流域发生超历史极值强降雨,东宁地区受灾严重,洞庭村断路、断网、断电,变成“孤岛”。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三断”极端灾害应急救援攻坚战迅速展开。

该演习复盘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2024年湖南资兴特大暴雨灾害等案例,研究破解“三断”极端情况下应急救援难题。

在预警侦察阶段,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久安”大模型根据铁塔、通信、电力大数据锁定断网、断电区域,智能生成处置建议。消防轻骑兵前突分队第一时间出动,驾乘越野摩托车跨越复杂地形,同时利用无人机编队多点作业,空地协同侦察灾情,机载软件实时开展三维建模,并将信息回传应急指挥“一张图”,精准定位灾害点,为力量部署、高效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进入应急指挥通信网络构建阶段,救援人员综合运用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中型复合翼无人机、大型无人直升机、翼龙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搭载全网通公网基站及专网基站进行空中通信覆盖,构建大小结合、高低协同的通信无人机保障体系,填补了无人机在中雨和8级以上强风等恶劣条件下实战救援的空白。同时,指挥部部署救援人员使用小型无人化装备进行盲点补强,运用蟒式全地形通信保障车恢复前后方指挥链路,空天地一体化全面贯通应急指挥通信网络。

在救援通道开辟阶段,救援人员使用大载重无人机编队飞行投送应急救援物资器材,保障被困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国家隧道应急救援队伍利用国内首创小型救援盾构掘进机快速打通救援通道,解救被困人员。水上应急抢险综合平台打桩船抢筑临时码头,新型水陆两栖长臂挖掘机清理河道障碍物,通过融合自航行与智能拼接功能的新型浮桥和“水上救援航母”动力舟桥转移被困群众和物资。

在损毁道路抢通阶段,抢修人员遥控智能无人挖掘机采用“削坡减载、固脚阻滑、接力翻挖”新型技战法处置滑坡体,用智能化岩石钻裂一体机物理破坏塌方路段危岩,使用先进装备快速抢通破损路面,全面贯通抢险救援通道,解决损毁道路打通难的问题。

在公网通信恢复阶段,国家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创新应用轻质新型复合材料快速搭建通信塔,并用无人机跨河架设通信光缆,随着通信基站安装和光缆接通,洞庭村公网信号得到全面恢复。

在电力抢修恢复阶段,救援人员通过UPS和发电机快速组建微型供电系统,利用氢能方舱、充电方舱为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提供充电和临时照明,初步解决转移区域应急供电。在供电线路抢通作业现场,国家电网电力抢修队伍组织受损电杆拆除和新电杆组立作业,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8分钟即可完成新电杆组立。

在演习中,经过救援队伍协同攻坚,道路、通信、电力全部抢通,一批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得到检验,应对“三断”极端灾害新质救援能力初步形成。

淬炼大型储罐火灾应急救援能力

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模拟国内某大型罐区3号大型立式外浮顶储罐遇极端雷击天气被引燃,3号罐浮盘燃烧倾斜,导致临近4号球形储罐顶部受损形成喷射火,由于3号罐燃烧,大量易燃高温油气集聚发生剧烈闪爆,形成全液面火灾,爆炸导致装置区管线破裂形成立体火,现场情形异常危急。

演习中,险情发生后,19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闻令而动,投入大流量远程供水供液系统、大跨距举高喷射消防车、大流量拖车炮、耐高温灭火机器人、多剂联用消防车、化工堵漏围堰袋(无土沙袋)等5大类80余台(套)装备,以及铁路、航空、公路运力资源。

空天地一体侦察,构建全域透明战场。冲击波致火灾报警、自控、冷却及泡沫灭火等系统失效,爆炸碎片引发周边储罐、装置多处火点燃烧,现场辐射强烈,高温火浪吞噬罐顶,情况危急。

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原油田队通过无人机管控与反制系统,对现场空域精准管制,确保现场空域安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操作形变监测雷达实时对罐壁监测。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中心部署测温仪器实时记录环境温度。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山东港口队空中无人机侦察分队迅速到场,派出固定翼无人机高处巡航,获取事故现场受损情况、周边人群分布情况;旋翼侦察无人机编队快速扫描火场,感知现场动态。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新兴际华队操作大型储罐数字孪生系统整合侦检数据、火场环境,构建电子沙盘。国家安全生产实训演练及装备测试队通过鹰眼实时建模系统快速生成火场可视化三维模型,AI辅助救援信息系统智能推演火情发展趋势,生成并动态优化处置方案。

在火场外围,危化品气体遥测设备、多功能危险化学品监测车、测风雷达等装备开展远程侦察,监测气体泄漏情况和火场气流数据,划定影响范围。

无人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快速实现火场情报信息综合、态势信息融合、指挥控制信息整合,有效解决火场态势获取难、信息集成难、指挥协调难、力量调度难问题,助力灾情决策指挥从传统的“经验主导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由“人脑经验决策”向“人机智能融合”跃迁。

记者在抢险救援现场看到,球形储罐受高温炙烤,压力增高,泄压阀被掀翻,压缩轻烃急剧泄漏,喷射燃烧,形成强烈的热辐射,严重威胁毗邻多个球形储罐。

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武汉石化队、中煤榆林队等救援力量利用制氮消防车、多剂联用举高喷射消防车、耐高温灭火机器人等新装备,搭载超细干粉、灭火抑爆剂等新材料,构建“冷却-窒息-惰化”立体攻防体系,成功完成球形储罐喷射火扑救。

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兰州石化队等救援力量利用耐高温机器人、外骨骼战甲、火屏障等新装备以及无土沙袋、吸附颗粒等新材料,实现现场围堵防流,完成立式储罐流淌火扑救。

在事发现场,化工装置多个部位管道及阀门被爆炸碎片压断,形成立体燃烧,热辐射剧烈,严重威胁邻近成品油罐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天津石化队、燕山石化队、石家庄炼化队等救援力量运用冷却与工艺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隔离控制关阀断料、人机结合快速堵漏,成功完成化工装置立体火扑救。

球形储罐喷射火、立式储罐流淌火、化工装置立体火先后扑灭,外浮顶储罐仍处于全液面剧烈燃烧状态,火柱高达数十米。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原油田队、国能鄂尔多斯队、长庆油田队等救援力量使用阻燃抑爆、惰化灭火剂等新材料,配合应急救援新装备,全方位构建立体攻防体系。救援人员成功打造“空陆协同、攻防一体”的大型储罐火灾应急救援方案。

据了解,此次演习应用前期征集的新质救援能力,助力攻坚破解大型储罐火灾爆炸救援受到现场环境制约的瓶颈问题。

针对火灾事故救援现场热辐射强度大、固定喷淋设施受损、展开场地受限等实际,利用耐高温灭火机器人、举高喷射消防车、大跨距消防车、阵地主攻消防车等新装备,采取“隔、控、防”综合防护新战法,破解传统救援装备部署难题、冷却强度不足、罐壁冷却不均、防复燃控制难等现实问题。

针对泡沫液储备不足,常规救援车辆供水供液能力有限等实际,救援人员利用无人机、大流量远程供水系统、装卸机器人等装备,实现远距离持续供水、快速输转泡沫液,破解了远距离供水难、灭火剂持续供应难、泡沫液快速补给难等问题。

此次演习着力攻关破解“高危难测、高温难控、高延难阻”难题,以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应急救援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大型储罐灭火救援探索中国方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来源:应急管理部)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