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国电电力创新构建“擎源”智能逻辑—— 看得出变化 算得出趋势 2025年07月04日 

■ 本报通讯员 王雨田

今年3月,国家能源集团围绕“擎源”大模型全面启动重点攻关,国电电力牵头承担“运行寻优”“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两大核心应用场景。任务下达后,公司上下迅速响应,相关部门与各下属电厂火速建群,同步启动、高效联动,第一时间完成资源统筹与任务分解,组建专项指挥组,统筹协调三十余名业务骨干,全力以赴投入攻坚任务。通过“擎源”大模型在核心生产环节的深度应用,旨在打造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能源生产运营新模式,不仅能显著提升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更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静态计算”走向“动态理解”

接到任务后,指挥组立即把专班拆分为两个战斗小队:运行寻优组负责“让机组更经济”,故障诊断组负责“让设备更安全”。任务不同,但目标一致——尽快打磨出能上现场的原型。

4月初,集团组织首次技术评审。运行寻优组和故障诊断组先后汇报近一个月的研究成果。汇报结束后,一位专家指出:“不能停留在小模型的堆叠拼接上,真正的大模型,要能理解时间,理解趋势。”另一位专家补充道:“你们的诊断系统虽有体系雏形,但太局限,像在一个设备角落里做功课,难以推广。”第三位专家直指核心:“场景之间割裂严重。要让智能真正有价值,就要让各模块在逻辑上融会贯通。”

三连发问,如一盆冷水浇下,也如一记重锤敲醒了团队的思路。会后,两组立即召开夜间复盘会,一张张方案图被推翻重画,一个个技术假设被“拎”出来逐一论证。

那晚,一位组员忽然想起现场时老师傅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看的是现在,我看的是趋势。风量有没有变,一眼就知道负荷跟不跟得上。”这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点破了问题的核心——运行的关键,不是响应够快,而是预判得准。寻优组终于意识到,若想让大模型真正走入控制室,就必须让它从静态计算走向动态理解,真正成为那个“能看得出变化、能算得出趋势”的“数字值班员”。与此同时,诊断组也在沉思中顿悟。他们猛然意识到,影响诊断效率的,从来不是有没有数据,而是人是怎么想的、怎么排查的——是路径,是逻辑,是优先级,而这恰恰是模型最缺的那部分“人性”。

就这样,两个小组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构,从“给模型什么信息”转向“教模型怎么判断”。从“告诉模型看什么”,转向“让模型知道先看什么、为什么看”。一条从现场经验出发、通向智能逻辑的桥梁,就此开始搭建。

“人脑推理”转为“机器可读”

接下来的八周,专班彻夜通明,灯光从未熄灭,脚步声几乎不曾停歇。运行寻优组率先冲锋,展开数据对点攻坚。DCS、SIS、火电平台与集团数据湖之间标准不一、频率不齐、命名混乱,信号漂移甚至高达十七秒。团队以一条条曲线为战场,确立42个关键信号作为锚点,逐项比对、逐条校准,哪怕是1%的误差也绝不放过。

为剥离有效信息,他们引入可解释性算法,与一线运行员并肩作战,逐条人工核对,将凌乱的6000余个测点压缩为183个核心特征。面对极端启停、非典型扰动等历史盲区,他们又用生成式对抗网络重建“镜像样本”,让数据在不曾发生的情境中先行演练。

另一侧,故障诊断组同步启动片段化拆分。他们将经验解构为“症状—数据—核查—根因—处置”五元链路,编写模板、构建规则,一点点把“人脑推理”转化为“机器可读”。模型一次不懂,他们就说十遍;说不明白,就换结构、换词语,直到模型能听懂、能复用。

随后,专班抽调的专家通过远程协同展开“传帮带”,联系各自单位超200人远程协同奋战,从笔记中建库,三个月内片段库容量突破五千条,标签覆盖锅炉、汽轮机、辅机、电气与公用系统,几乎囊括全厂运行主线。

每一条片段都附带数据指纹,既能被模型精准调用进行现场研判,也能作为训练样本,推动大模型不断进化、不断接近人的思维逻辑。

“推理路径”重构“机器模板”

经过奋力攻坚,“擎源”大模型终于具备了承担现场任务的能力。这背后,凝聚着国电电力大模型团队夜以继日的研发心血。团队重点打造的运行寻优时序大模型与基于知识片段库的诊断智能体,已成为集团擎源发电行业大模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数据、算法与程序的组合,更是对生产现场“稳”“准”“快”核心诉求的正面回应,是对热控迟滞、调节滞后、经验依赖等老难题的系统性破题。

运行一线,参数变得快、响应延迟难以把握,调节往往缺乏依据,稍有犹豫便可能引发连锁异常。值班员长期靠经验“追着问题跑”,应对成本高、出错风险大。如今,国电电力团队提供的寻优时序大模型具备对主汽压力、总风量等关键指标的15分钟滚动预测能力,准确率达92.4%,让值班员“预判在先”,实现稳中提效。

对于繁复艰巨的设备诊断任务,团队基于知识片段库打造诊断智能体,将“只可意会”的专家推理路径拆解重构为“人人可用”的机器模板,打通从症状识别到根因分析的全过程。从此,运行值长们告别了“单兵作战”,运行专工也拥有了标准、透明、可追溯的决策辅助平台,一线经验被数字化沉淀,团队能力在智能体中得以集体延续。

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片段库的体系建设,国电电力团队还探索出与AI共同进化的新路径。从初版上线到持续优化,团队里的生产专家开始用个人经验不断培育模型,模型则以反馈激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双向共建”机制。每一项能力,都是从现场生发、又服务于现场的智能循环。

回望百日,国电电力大模型团队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功能落地、智能上线,更是理念的跃迁与路径的建立。大模型团队学会了如何用数据说话、用逻辑推理、用智能体复刻经验;学会了将“时间”“因果”织入模型底座,让知识从分散走向体系,让经验从个体走向共享。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