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电科院为“擎源”注入火电基因—— 从“单兵突进”到“全链协同” 2025年07月04日 

■ 本报通讯员 康 璐

6月28日,国家能源集团在京发布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标志着我国能源行业正式迈入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新纪元。作为集团科技创新主力军,电科院牵头承担火电大模型研发任务,联合30余家集团系统内电力企业与头部AI公司,统筹推进L1火电专业大模型的研训和能力提升、业务场景的解析及试点应用,历时140天攻克技术难关、突破行业壁垒,为“擎源”注入强劲的火电基因,书写了能源数字化转型的精彩篇章。

24小时在线专家团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背景下,火电行业面临深度调峰、灵活运行、节能降碳等多重挑战。2024年,集团公司启动“AI+”行动,电科院主动请缨承担火电大模型研发核心任务,迅速组建跨专业联合攻关专班,以“三步走”战略铺开研发蓝图。

第一步,摸清家底,绘制需求地图。火电场景复杂多变,数据分散在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数百个系统中。电科院团队深入全国十余家火电厂调研,梳理出机组安全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高风险作业管控、班组管理、技术监督等核心场景需求。他们将“技术监督报告生成耗时7天”“班组安全评估依赖经验”等痛点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形成涵盖火电生产、管理、营销全链条的行业知识库,为模型训练筑牢数据基石。

第二步,创新架构,打造智能中枢。针对传统模型“单点突破、场景割裂”的弊端,电科院提出“大模型中枢+场景智能体”协同架构。以L1级基座模型为大脑,L2级智能体为执行单元,构建起覆盖火电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矩阵。如在技术监督场景中,模型可自动解析3000余份设备文档,生成包含62项一般问题、9项告警问题的诊断报告,准确率超85%,相当于为电厂配备“24小时在线专家团”。

第三步,协同攻关,凝聚集团合力。研发过程中,电科院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工作组,建立三级联动模式,整合集团内部数据资源、算力资源与场景资源。团队以“分秒必争、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全部智能体开发任务,推动项目实现关键突破,充分展现研发团队高度的专业素养与顽强的攻坚能力。

听得懂行业“黑话”

研发之路并非坦途,电科院团队先后突破三大技术瓶颈,在荆棘中踏出一条智能转型之路。

数据治理是大模型训练的“粮草保障”。火电数据分散在DCS、SIS等十余个异构系统中,格式差异大、质量参差不齐。专班牵头制定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传输路径、接口开发制度,实现数据规范化管理;组织业务专家昼夜攻坚,手工编制4万条问答对,开展多轮审查,确保内容精准贴合业务实际,并提供690条测评问答对,得到良好评价,为模型备案提供6074条测评问答对。

针对火电场景专业性强、容错率低的特点,团队首创“三阶段训练法”,先以海量公开数据完成模型预训练,再通过行业专家标注数据强化领域认知,最后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持续迭代。经过持续打磨,高质量数据集加速形成,为模型训练及外挂知识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以江西某火电厂为例,传统人工查评需14名专家耗时7天,而“擎源”仅用1天即完成全厂预评价,监督效率提升100%。

为让模型“听得懂行业‘黑话’、干得了精细活”,团队开发出14个垂直场景智能体。例如,在作业风险防控场景中,传统小模型仅能够识别吊物下站人的违章行为,系统把图像提交给擎源复判时,擎源利用CV、多模态模型可同步识别“上方吊物晃动”等违章行为,告警准确率达85%,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真正实现“AI护盾”守护现场安全。

火电全场景智能体矩阵

经过艰苦鏖战,电科院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建成全球首个火电全场景智能体矩阵,关键环节AI覆盖率达100%,技术监督报告生成效率、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率大大提升,形成“数据—模型—应用”闭环范式,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国能方案”。

目前,“擎源”已在安全管理、电力交易、生产调度、设备检修四大业务领域成功应用,覆盖13个场景,部署41个智能体,有效破解发电行业长期存在的安全风险高、交易决策难、多能协同复杂、设备运维被动等痛点,打造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发电的关键支撑。“擎源”发电大模型的成功发布,印证“集团军作战”的独特优势。正如电科院大模型项目负责人所言:“这不是某个团队的功劳,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结晶。当调度中心的技术专家、电厂的老师傅、算法工程师坐在一起讨论时,碰撞出的智慧远超想象。”

从“汗水驱动”到“智慧驱动”,从“单兵突进”到“全链协同”,电科院以“擎源”为笔,在能源革命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智能转型战役,不仅验证了“全集团一盘棋”的战略智慧,更彰显了能源央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未来,随着“擎源”持续进化,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能源新世界正加速到来。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