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一场关于中考的记忆 2025年07月04日 

■ 黄祥文

前几天,乘坐的公交车经过一所学校时,看见学校大门上悬挂着中考考点的横幅,许多家长在校门口的雨棚里等候。看到这情景时,我想起了三十七年前我参加中考的那个夏天。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的倒计时牌,粉笔灰簌簌落在少年的肩头,我们用勤奋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读初中可以考高中,也可以直接考中专,但是考中专的分数更高,难度更大。所以,农村的孩子成绩好,考取了中专,才能转户口,成为城里人,毕业后还可以分配工作。

“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所以,那时候的我们,总是天不亮就赶往教室早读;寝室熄灯了,还拿着手电筒在床上背书。老师也总说“再坚持一下”,我们便把这句话写在草稿纸的边角,当作对抗困倦的“武器”。

因为学校离家远,那时候的孩子读书都是住校。那是30个人住一间的下铺宿舍,没有电扇,天热的时候,大家就在蚊帐内用扇子扇风,热得睡不着,大家就闹腾,查房老师一来,大家就安静下来了。“心静自然凉。”老师知道我们热得睡不着,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我们。

学分学分,学生的命根,那时候的模拟考试特别多,各科试卷如雪片般飞来,分数成了晴雨表。记得当时我是班上学习委员,有次物理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成绩没有保持第一,我躲在寝室里大哭,班主任知道后,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开导我,“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信心比黄金重要,考高分不仅知识要全面,还要基础牢固。”这些话让我明白,中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的博弈。我开始学会与焦虑和解,在失败中汲取力量。

中考前一天,老师没有给我们上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同时叮嘱我们注意作息、带好准考证。教室里出奇安静,窗外的蝉鸣声突然变得清晰。有人开始收拾书本,那些写满批注的教材、画满重点的试卷,此刻都成了沉甸甸的回忆。有人相约到校园内的小树林,相互提问,相互背题。没有了往日的打闹,我们仿佛在一夜长大。

真正走进考场那天,反而没有想象中的紧张。穿过学校精心准备的“状元门”,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做好考试的准备。圆珠笔在答题卡上滑动的触感,草稿纸被翻得哗哗作响,监考老师轻轻走动的脚步声,构成了这场青春战役的背景音。当最后一科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的瞬间,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走出考场,阳光热烈,蝉鸣喧嚣,我们的人生,已经翻过了重要的一页。

如今再回望那段时光,它是青春的注脚,是奋斗的勋章,是无数个深夜与清晨的努力编织成的成长礼。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压力中坚守,在迷茫中前行,在逆境中战斗。它让我们懂得,人生的道路上有无数场“中考”,但只要努力,保持奋斗的姿态,终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每当中考来临之际,我就会想起那段奋斗的岁月,永远鲜活地存在于记忆深处。

(作者单位:湖北公司)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