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龙源电力:绿满山川二十载 2025年07月09日 

■ 本报通讯员 李 莹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浙江安吉余村叩响时代洪钟,二十载光阴荏苒,这一理念以星火燎原之势,在神州大地化作万千实践。

2025年,当宁夏腾格里沙漠的光伏板将晨曦织成绿电时,沙蒿正从草方格中探出头来;当江苏如东海上风机叶片划出安全弧线时,紫菜养殖区里的鱼苗正追逐着电流生长;当辽宁“无废工厂”内28米长的退役叶片重生为市政长椅时,复合型板材正从熔融炉中凝结出新的工业肌理;当右玉县生态护林员巡视新栽樟子松时,金叶榆正舒展沾满露水的叶片……

这一年,龙源电力以4100多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的宏伟布局,在祖国版图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从荒漠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用工程智慧破解生态难题,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脉搏,让绿色发展理念走进万千生活场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老旧风电场“逆龄重生”

在贺兰山脚下,龙源电力老旧风电场正经历“逆龄重生”。

“最早爬0.75兆瓦风机全靠人力,现在新机组有电梯,安全又方便。”62岁的运维工王银见证了全国首个“以大代小”技改奇迹:0.75兆瓦的小风机被6.25兆瓦“巨无霸”取代,280兆瓦新机组的年发电量飙升至7亿千瓦时,拆除旧风机释放的2万平方米土地摇身一变成为葡萄园,基地负责人李庄言感叹道:“之前机械化种植受机位影响,现在畅通无阻。”

这场变革正在全国版图“复刻”。继贺兰山之后,广东飞鹅岭、江苏如东等“以大代小”项目相继落地。黑龙江大箐山风电场重测风速调整叶片长度,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发电效率,为高山林地技改树立标杆。

“天下万物,无弃物也,惟变所适。”在辽宁法库千吨级废风电叶片回收生产线,28米长退役风机叶片经13道工序变成塑木地板,废风电润滑油再生出合格油品。作为辽宁省首个新能源“无废工厂”,其构建出的“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规范贮存—合法处置”闭环体系,可实现年处理废旧叶片1000吨,再生润滑油100公斤,不仅让工业废料获得新生,更以“零废弃”理念重塑了新能源产业的生态逻辑。安环部主任王延峰强调:“环保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山西娑婆风电场,“BIM+GIS”系统将50平方公里地形分解为2.6亿个动态网格,设计周期缩短30%,施工效率提升25%。龙源电力搭建的全球最大新能源生产数字化平台,用200余个AI算法实现故障预判,预警准确率超90%;“国能海测1号”无人船艇组合使海缆检测效率提升10倍;西藏4800米高海拔电站依托离网系统,照亮77万农牧民生活。这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是用数字经纬编织的绿色网格,从甘肃玉门首台300千瓦风机到如今4000万千瓦装机,龙源电力用32年探索出规模与生态的共生之路。

沙海与蓝海的生命契约

“三年前,我们的电站就跟那边一样,全是会跑的沙子。”职工潘战国指着远处的沙丘感慨道。而今,这片300万千瓦的光伏基地如绿色丰碑,创造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奇迹。1.2米至1.8米高的立式沙障阻挡流沙侵袭,1700多万平方米草方格织成巨网锁沙,420万株柠条等灌木在光伏板的庇佑下茁壮成长。

龙源电力设计院杨奕颖团队创新“阻沙先行、固沙为主、固阻结合”策略,将光伏板离地间隙升至3米,集水槽承接雨水灌溉苗木。三年攻坚,光伏区蜕变为生态绿洲,设计方案获评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如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在光伏板间欢快跳跃,龙源电力光伏治沙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获赞:“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从0.5%跃升至20%,是全球光伏治沙的典范。”

从荒漠到海洋,“两山”理念在蓝海上续写传奇。在黄海潮间带,全球首个海上风电场鸟类观测站的屏幕上,勺嘴鹬的迁徙轨迹与风机启停曲线完美契合,据统计,水鸟种群数量年均超2万只,极危物种勺嘴鹬将这里定为“生命补给站”。

12年来,龙源电力累计在黄海、东海投放鱼苗蟹苗等超10亿尾,让如东滩涂成为“海上牧场”。天津长芦盐场,“北斗导航+锚泊双控”桩基技术破解了“一地三用”难题:光伏板下卤水结晶成盐,水池中鱼虾游弋,上方蓝色光伏矩阵年均输送绿电7.7亿千瓦时。而在福建莆田,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能共享号”首获大黄鱼收入达数百万元,项目经理林燊感慨:“上承4兆瓦风机、下托万立方米养殖网箱,全球无前例可循。”

这种融合基因深植龙源电力项目血脉,安徽天长渔光互补、江苏如皋整市光伏、湖北仙桃“新能源+渔业”等项目,让产业协同重构着乡村经济的生态逻辑。

民生与发展的同频共振

山西右玉县的晨曦中,62岁的许仙兰扛起铁锹走向公益林区,作为龙源电力聘请的生态护林员,她每月有1800元收入,空闲时间还能照顾家中老人:“现在可以守着林子挣钱,这日子美得很!”

在右玉县,龙源电力用九年时间编织起“生态—产业—民生”的帮扶网络。野场村40亩荒地上的光伏电站,是村支书杨文举口中的“阳光存折”,让全县400余户群众的日子有了稳定盼头。康平村38座日光温室大棚,年种植蔬菜瓜果品类近20种,玉木耳、羊肚菌等山珍轮作生长,年收成近6万斤,村集体年创收超30万元。村支书穆守华数着订单笑言:“上周发往省外的玉木耳,每斤卖175元,电商平台反馈带‘乡村振兴’标签的产品更好卖。”而在县医院里,龙源电力捐赠的CT机让王大爷老伴复查的时间从原来的两天缩短至半小时。

这张帮扶网络不断延伸为理念传播。在江苏如东,“小红帽”志愿者连续9年带着风机模型教具走进校园;辽宁公司“清洁能源进校园”活动覆盖12所中小学;青海曲麻莱县,职工王文浩用“雨露计划”劝返辍学学生;西藏公司志愿服务队在拉萨河畔清理垃圾,将环保意识融入粼粼波光中。

当敦煌市土塔村屋顶光伏项目让村集体年均增收15万元,当江西南昌杜红武家屋顶的“绿色电站”年发电3.7万千瓦时并获1400元租金,当右玉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当爱心书屋的图书在山村里传递,龙源电力让“绿水青山”的价值照进现实。

草木生辉处,江山入画来。龙源电力以生态文明为砚,将绿色发展研磨成墨,用科技创新之笔,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挥毫绘就时代长卷。锚定“双碳”目标,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深耕新能源领域,用实践证明,最美的发展图景,是生态屏障与经济脉络的同频共振,最动人的时代叙事,是沙蒿抽芽与机组转动的和弦共鸣。

当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在山河间铺展,龙源电力在能源革命中生长出最蓬勃的绿色年轮。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